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2)


80年代末,十来岁的贾樟柯迷上了音乐和电影。那时“文革”刚结束,尘封了好久的文化交流如雨后春笋,像那时流入大陆的邓丽君、刘文正等人的歌曲,就受到贾樟柯和朋友们的追捧。他们也经常三五成群的去看《独臂刀》、《少林三十优尔房》这些早期的香港电影,“生活环境里文化的东西很少,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唯一有点沾边的就是看电影”。  1984年陈凯歌导演所执导的《黄土地》在国际上斩获三项大奖,也正是这部影片影响贾樟柯立志做导演,而后他连考了三年,在1993年最终如愿以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最活跃的一段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电影因为起步晚、发展缓等原因,并没有在国际上获得较多认可,直到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国际上获得众多大奖,才使得那时校园里学习电影相关专业的学生很有自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长期的观影经历和在北影图书馆中的沉淀使得贾樟柯的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呼之欲出。
贾樟柯的这些个人成长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给予了贾樟柯点点滴滴的文化记忆,这使他在随后的创作道路上与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并在电影的创作当中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悟。
(二)贾樟柯与第优尔代导演
中国第优尔代导演,大多出生于优尔七十年代,并没有受到“文革”过多的影响,而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却经历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等重大的变革,陈旧思想体制的淡化改革和新潮思想观念的流入建立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发起对于传统和一切旧事物的怀疑与挑战,他们典型的特征是“叛逆与反思”。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作品内容都与前几代导演有着很多不同,他们更加写实,更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连在一起,具有鲜明的纪实美学特征。他们那些思想意识的多元化、电影创作上的独立性、文化意识的后现代性都时时刻刻彰显着与中国第五代导演在审美追求上的差异。因为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第五代导演在获得瞩目成就后渐渐向那些大制作、大主题、大画面、大构图靠拢,几乎全面向好莱坞“投降”,如《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第五代导演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最初的人文关怀,也和生活画上了一层隔膜。最初的新鲜感过后,第五代导演的后期作品给观众留下的只有那一个个华丽的外壳。
贾樟柯虽然并不承认自己是第优尔代,但在大众眼里他仍以“故乡”三部曲成为第优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叙事的风格更加沉静,在他的电影中极少出现单一的道德审判,而是通过个性极为鲜明的纪实性风格去展现电影细节,也不故弄玄虚,而是倾其所有去专注那些时代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焦灼的现实中仍然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现在的中国第优尔代导演越来越难以界定和概括,如今他们之中有的依然坚持文艺路线,而有的已经开始商业开拓。贾樟柯与中国第优尔代导演这个称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但贾樟柯与他们的唯一区别是,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着他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审美,在电影的路上,他不希望像他年少时那样心中居无定所,他在孤独的走一条路,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电影之路。
现在,在国际公众的视角中,第优尔代电影作品被作为一个窗口去了解中国新文化、新面貌,第优尔代电影人也仍在用他们自己的电影理念创作那些描述真实、善良、美丽的电影作品。
(三)贾樟柯的电影及其影响
贾樟柯在北影读书期间与顾峥、王宏伟创立了“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对电影的狂热、对优秀电影作品的爱慕、对国内电影水平的怀疑使他们不再等待,自己筹措资金,开始动手做片子。为了扩大青年电影实验小组的影响,贾樟柯他们甚至印了许多实验小组的T恤衫,贾樟柯的作品《有一天,在北京》就诞生于此时。还有《嘟嘟》、《小山回家》也是贾樟柯大学期间的作品,而且《小山回家》这部作品还拿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也正是这样的鼓励,使贾樟柯开始了他的成名作《小武》。出于对于美学上的考虑,《小武》里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在总投资不超过40万的情况下用了21天就拍完了,而这种“粗糙”的方式,实际上是贾樟柯的一种态度,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直接体验。《小武》在国际上得了八个奖,法国杂志《电影手册》讲道:“《小武》破除了中国电影的传统,是代表中国新生代的电影”。 贾樟柯自此一举成名。而后,贾樟柯相继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界》,2006年,在拍摄完《东》后,他拍摄了《三峡好人》,一举拿下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此后这位自称“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继续用《无用》、《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语路》等作品给世界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感悟。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