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研究(7)
时间:2016-12-27 13:1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四)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兼容并包 由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独特性,中国多数新锐导演都遵循现代主义的新规则,而又有极少数导演在后现代主义里挣扎前进。贾樟柯在中国影坛能够脱颖而出,有很大的原因是他能够兼容并包,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很好的将两者融会贯通。 贾樟柯曾经系统的学习美术,所以恰巧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并发展的现代主义美术对他造成的影响特别深刻。而且贾樟柯善于写作,在大学期间又累积了大量的剧本创作与写作经验,所以在八十年代末期流行起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当时身在中国的贾樟柯也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他所有电影剧本的创作当中都有反传统、无意识的体现,而并不是对世界前途的一悲观,这些都是贾樟柯在电影中对现代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传承、超越和悖离,他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像1996年的《猜火车》、1998年的《两杆大烟枪》、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1999年的《楚门的世界》都处处彰显着反对一切约定俗成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贾樟柯更多的是去吸收后现代主义中的可取之处并创新发展,而不是全盘接收。如《小山回家》,作品讲述了小山欲望不断受阻的传统套路,小山只是希望能够找个人结伴回家,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现,可又不失合理,每一个人物都透露着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但又不乏现代主义的影子,这些都是贾樟柯在影片中将两种主义的融合创新。 贾樟柯从影的这些年中,在选题,表现手法,审美观点等等方面都做了非常大胆的创新,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以及反传统观念与后现代观念的摩擦与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有得有失,但是这种探索和追求无疑对中国电影来说是有益的。 四、贾樟柯电影的美学意义探讨 贾樟柯电影对于美学,尤其是纪实美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电影做出了贡献。而美学并不源自贾樟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美就开始存在,继而萌发、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无数春秋。从古代人的甲骨文字、彩绘文身、兽皮座椅、兵马陶俑,到近代人的丝绸面布、翡翠手镯、楼宇庭院、园林宫殿,再到现代人电影照片的发明、音乐舞蹈的创新、服装饰品的传承发展都表明人们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着美。贾樟柯在传承中国特有美学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贾樟柯在北影期间,图书馆是他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只要一有空,他就呆在图书馆里,遨游在他所向往的知识的海洋里,北影图书馆是贾樟柯心目中的“精神圣殿”。图书馆装内典籍、图书、报刊等种类繁多,特别是收藏了许多在市面上几乎买不到的香港、台湾出版的电影书刊,使得贾樟柯如是珍宝,爱不释手。那时的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电影资料和文献,深受巴赞、爱森斯坦等人的理论影响,使得贾樟柯在电影的创作道路上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从《小山回家》到《小武》中的写实纪实风格,《站台》中的社会大众风格,到《任逍遥》中放任洒脱的风格,以及《世界》中并不是影片重要特色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印象的“波普风格” 。而贾樟柯所有作品中一直贯穿始终的还是他关注平民,录影生活的纪实美学风格,这种纪实美学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与好莱坞完全不一样,在形式上抛开经典形式,而采用完全纪实的方式平滑的讲述一个个源于社会底层大众的故事。这些已经成为贾樟柯个人鲜明的印记,他对于纪实美学——借助于自己对美学的经验和理解,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给予了经历转型社会时期的中国人反思的大众影像——的运用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