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黄雀记》中宿命观下的人性演绎(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苏童《黄雀记》中宿命观下的人性演绎(2)

宿命论于文学中有消极与积极的两面,宿命论的消极意义体现在:生活曾对我们许诺过 如此之多,然而真正履行的又寥寥无几。在这一世上,无论是谁,都得为自己的存在遭受惩 罚。1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在文学中,宿命也预示着 美好的已去、悲剧的展开。宿命论的广泛传播,让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和个体在面临挫折时选 择将出路寄望于宿命,同时又将无路怪责于宿命,不是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发生、迭 代的本质,研究解决之道。可以确定的是,寄希望于宿命,责无望于宿命的大环境或小环境 以及每一个生命都是会被淘汰的。回首人类发展史,许多开天辟地般的成就,都来自于对命 运的不妥协、去抗争。宿命论的积极意义体现在:文学著作家多对生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因此更执着于去参透人生,想以文学的手段将心灵层面上的问题消除。古往今来,带有悲剧 色彩及宿命意识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悲剧文化现象是人类创造中极具 魅力的类目之一。宿命在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3的说法。既有了宿命这一说法, 便会出现想要挣脱宿命的人,他们提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4,倡导以主观能动性来把 握自身命运,正所谓“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况于无算乎?”5,这就是“积极宿命论”。 推动人类的想象力也是文学存在的意义之一,从固有观念中蜕生全新的启示和解读。本文将 在解读分析小说中体现出的宿命意识的基础上分析作者苏童式的宿命悲剧意识,进而对这种 消极宿命观做出反思和批判。论文网

1刘勇。  从叔本华人生哲学角度刍议悲剧文学与人生宿命的二元论[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10):42-43。

2鲁迅。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  杂文选刊月刊, 2006(10):52-53。

3   苏锦锦。  《论语·颜渊》中的成语浅析[J]。  金田:励志, 2012(12)。

4   王今铮。  《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成语[J]。  汉字文化, 2004(1):32-34。

5   贾启贤。  孙子兵法句义浅解[M]。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1。

一、失魂与被“捆绑”的人生

失魂由祖父的照片开始,之后保润、柳生、仙女三位少年因祖父的失魂相遇,在相互纠 葛的青春里也相继失魂(或暂时性失魂)。失魂无疑是《黄雀记》中重要的线索,由失魂开 始,在失魂中结束。

中年时期的祖父“突然活腻了”,第一次自杀未果后他没有重拾对生命的期望,十年后 再次选择自杀,说明祖父是真的想投身死亡。如果说祖父的第一次自杀(在铁道上卧轨遇到 狼狗起身走了)是自动放弃死亡,那么第二次自杀的祖父是真正面临死亡了,他溺水获救后 对救援者的态度敷衍,“算了算了,他说,既然狼狗不让我死,你们孩子也不让我死,那我 就活着好了,无所谓,死不了就活着,活一天赚一天吧。”6显然祖父对生命的态度潦草, 对死亡却表现出十足的敬意。每年拍遗照的日子他都格外认真的清洁仪容,拍遗照时总是对 自己延续的生命感到羞愧,可见对死亡的忠诚和向往。“在一声格外响亮的镁光灯闪光后, 祖父说他的魂飞走了。”7祖父失魂的直接表现是“记不得家在哪儿了”,小拐说在瑞光塔 上找到了祖父的魂,是一只死蝙蝠,于是祖父便把瑞光塔当成了自己的家。由于儿媳的苛待, 儿子的软弱,孙子的事不关己,祖父在家中的境地孤立难堪,家庭本来是人获得温情和保护 最直接的来源,然而这个少有温情的家庭不仅无法起到“家庭”的作用甚至还会对家庭成员 施以伤害。丢魂的祖父起初找魂受阻,于是他用了必要的诡计,谎称要挖黄金。“挖黄金” 得到了香椿树街的认可和重视,即便有人对祖父所言抱着怀疑的态度,但面对黄金的诱惑依 旧加入了这场“挖金热”。没有人在乎祖父丢失的魂灵,人们只在乎黄金和财富,即便是别 人家的本不应属于自己的财富也十分积极。这是对人们追求资本和财富婉转的讽刺,当保润 从井亭医院回家时发现父母将祖父的房间出租,他心里憋闷。“他没有反对过父母的发家致 富之路,但一切付诸现实之后,他发现那条道路的泥泞之处,有点下贱,有点冷酷。”8祖 父的房间被改造成店面出租,门口贴着开张大吉和恭喜发财的祝福,自祖父的大床被变卖开 始,至此他的痕迹彻底被物质和金钱吞噬了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