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法制存茬的问题及其對策【15415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银行监管法制存茬的问题及其對策【15415字】

内容摘要:本文反思了大陆现有监管法制的现状,尤其是法律体系。法制的价值取向。法定主体权责构造。监管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监督机制。适应银行业国际化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重视立法规划和系统化。立足国情借鉴外国经验。正确处理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和严格监管的关系。完善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相关的制论文网度及其它具体监管制度等措施。

关键字:银行银行监管银行监管法制

作者简介:李金泽,法学博士,现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法律事务部工作,已发表法学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一。银行监管法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1949年建国以来,银行监管法制发展历经了建国初期的开创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等三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5年3月1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和人民银行法(下文简称人民银行法)及1995年5月1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下文简称商业银行法)标志着银行监管法制体系已初步成形。这两部大法成为银行监管法制体系的核心。

人民银行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监督管理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等监管职责,[1]这意味着专门性的代表国家的权威监管主体已经确立。该法还进一步为金融监督管理“设了专章,共七个条文,规制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包括对金融机构的审批,金融机构业务的稽核。稽查监督。存贷款利率的监管。财会信息查核,以及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等内容。[2]

商业银行法则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组织机构。银行存贷款业务中的义务。谨慎性要求。禁止业务。财务报告。监督管理。接管和终止及违反法律的责任等内容。

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的法规和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规章涉及了银行监管问题。比较重要的行政法规有:储蓄管理条例。借款合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金融规章则更为繁多: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贷款通则。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正存款业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则。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银团贷款暂行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等。

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其它法规。规章所涉及银行监管的内容来看,银行监管法制似乎已不仅初步成形,而且可谓较为完善“了,尤其是一大串的银行业务管理的金融规章更是甚为繁多。但是,深入分析既有的监管法制,我们便会发现不仅既有的规则。制度尚有缺陷,而且疏漏及亟待补充的问题仍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监管法制体系的构建上存在诸多的不协调或不合理之处。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制体系主要由两个基本法律_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国务院主持通过的行政法规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管理规章(包括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形式)。这三个层级的法律法规本应是一个有机的协调整体,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后两类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后两类文件并未真正起到补充基本法律之缺漏的作用,因为直接针对两个大法缺漏的条例和规章,尤其是比较系统的文件形式尚没有。众所周知,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已经颁行五年了,但对两大法作补充性解释的系统条例或规章均未出台。事实上,两大法不仅有许多未作明确规制的问题,而且诸多条文也有待进一步阐释,行政法规。规章虽在两大法出台后的数年内产生不少,却无此两大法的系统实施细则。其次,银行监管有关的条例和规章相互之间或与两大基本法律之间有诸多重叠。不协调或直接抵触之处。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银行监管规则对基本法律的重复其为突出,如1996年6月1日发布的贷款通则中第4。5。13。24(第一项)。29(第一款)。62。63。64。68。69条等条款都与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相重复,有的则仅是简单的复述。银行业务管理规章之间重叠则更为严重,如199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支付结算办法大量直接照搬了票据法。票据管理办法的规定,与此同时,它还与1994年10月9日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1993年5月21日商业汇票办法。1994年10月9日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处罚规定[3]等规章有许多重叠的内容。支付结算办法中有关信用卡“规定的第三章(共32个条文)绝大多数内容均直接来自1996年4月1日发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4]人民银行制定的规章之间有不协调或抵触的情形也不少。同时并行适用的支付结算办法(1997年)和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1996年)就有此种现象,前者的第132条规定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合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发行信用卡。……“后者的第5条则指出商业银行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发行信用卡。“非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的驻华代表机构不得经营信用卡业务。“很显然,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已排除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及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可能性,而支付结算办法则只要求非银行金融机构不经批准不得发行“,两者已明显抵触,况且支付结算办法第133条已明确规定符合法定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申请发行信用卡。再次,一些法规和规章因未能及时修订已有明显过时的内容,有的条文甚至与现行的法律相矛盾,或者无法适应现时的经济生活之需要。如人民银行1986年4月16日发布的再贴现试行办法。1990年利率管理暂行规定[5]等便属此类。从这两个文件的名称及发布的时间来看,分别历经14年和10年的规章仍然处于试行“和暂行“的状态,这足以表明银行监管规章的严重滞后。从两个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与经济现实或现行法律。法规不相符之处也不乏:1)专业银行“的用语在两个文件都出现了,但自商业银行法出台后,专业银行“的用语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可谓不合法了。2)再贴现试行办法仅限于对专业银行“的贴现也与人民银行法第22条第(三)项规的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不相适应。3)再贴现试行办法第5条规定的再贴现率暂定为3。75‰,略低于对专业银行的一般贷款利率“也不合时宜了。因为人民银行于1997年3月1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业务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再贴现利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10百分号执行。“[6]

银行监管法制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缺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效益理念,使得行政法规或规章相互之间或与法律之间有大量重叠的条文。这大大地增加了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及特定文件的条文。银行监管规章制定的目的应在于补救法律。行政法规的缺漏或者对有关内容作补充性阐释,绝不在于重复强调法律法规的某些内容,因为中央银行制定的规范性规件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宣传法律法规的文件。其二,缺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理念。这与制定者的规划性和全局性把握的技术和意识水平有关。其三,制定者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及时修订。废止工作未予以足够重视。社会。经济体制处于重大变革时期,政策性较强的人民银行规章“更有必要作出及时的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二,监管法制的制度选择不利于实现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追求效率。这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法及有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过于侧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管。在商业银行法的第一章确立的第4_10条原则性规定中,绝大多数条文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及协调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作出原则性要求,这种设计也为后面的具体制度选择取向奠定了基础。事实上,第三章存款人的保护“的绝大部分条文及第四章贷款和其业务的基本规则“的多数条文都是对银行与客户的私法关系的规制。[7]笔者并不是认为商业银行法不应对私法关系作规制。但是这种立法选择取向,反映了立法者试图通过严格规制私法关系来实现监管的目标,有监管权力干预私法关系之嫌。反过来,因这些条文占据了将近20个条文,使得总共仅有91条的商业银行法很难系统而全面地构筑真正有助于监管目标实现的规则和制度。从德国银行法[8]的框架来看,该法第一章界定了信用机构的法律意义及联邦监督局的法律地位;第二章关于信用机构的条款“仍然是法律赋予信用机构的公法性义务“,诸如自有资本。信用机构集团的自有资本。清偿能力。对投资的限制。企业之间的关系[9]。高额信贷[10]。信用机构集团发放的高额信贷。近亲信贷。对近亲信贷的申报义务。责任条款。资信证明等等,即使其中的储蓄业务“也是法律赋予信用机构的强制性义务;第三章对信用机构的监督条款“;第四章特别条款“,主要处理监督局监督与其他监督及在外国注册之后的监督等问题;第五。六章处罚条款。罚款条款“。过渡条款和最终条款“。这些规则几乎没有直接针对信用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私法关系作出规制的内容。日本在56年修改后的银行法及其配套施行令也未对私法关系作出规制。法国1984年银行法虽在第四。五章分别规定了信贷机构与其客户的关系“及对企业贷款的发放“。但从内容上来看,第四章只有两个条文,仅提及活期帐户的开立问题及授权咨询委员会研究信贷机构与客户间的关系及有关建议,而未直接针对具体的私法关系。第五章第60条原则性规定了信用机构对企业的贷款安排的履行问题,第61条则针对贷款接受人的债权之转让问题,这两条属私法关系。

当然,商业银行法关注私法关系的规制与银行业中国有银行占绝对比重的现状有关,因为国有银行的资产是国有资产,倘若像一般私法关系那样广泛自治,可能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立法者的这种顾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并不利于市场主体自主地位的确立,也不利于公平。自由竞争机制的实现。况且私法关系可以由合同法调整,事实也正如此。

另外,中央银行制定的大量银行监管规章,没有真正从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质量的角度出发,而是着眼于银行具体业务操作上的监管。如银行监管规章中有关银行结算及信贷业务的规则甚多,且极为细致入微,诸如异地托收承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办法。违反银行结算制度处罚规定。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支付结算办法。贷款通则。贷款的管理办法。个人定期储蓄存款存单小额抵押贷款办法。电子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规定。制止存款业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则。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银团贷款暂行办法。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等等。[11]具体业务的监管并非不必要,但是完全或高度依赖具体业务的监管有如下弊端:(1)业务监管规则过于广泛,使得力量有限的监管主体之监管很难得到有效落实,特别是监管主体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技术都极为有限。这务必导致该管的不能有效管,不该管的却去管。(2)广泛的业务监管规则之生成为监管主体滥用监管权力大开方便之门,其结果是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增大,而被监管的银行则不惜借助违法手段来规避监管,这两者促成了监管成本的徒增及银行追求经济效率的目标受到侵蚀。

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制定的重要监管条例(28个)[12]来看,其中直接针对银行业务的规则有:平等信贷机会的规定(B条例)。电子资金转让的规定(E条例)。金融证券交易的延伸贷款规定(G条例)。支票托收和资金转移的规定(J条例)。银行对证券交易的信用贷款比例的规定(L条例)。诚实信贷条例(Z条例)等,其余大多为银行与联储及银行之间。银行业务的谨慎性要求等方面的规定,而且即使前述的几个条例也侧重于对银行业务的谨慎要求作规制。

第三,监管主体的法定权责之构造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立法对法定监管主体_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权之规制过于宽泛和原则化。人民银行法第2。4。7条都是原则性地肯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该法虽为金融监督管理“设了专章,但遗憾的是不仅条文数上仅有7条,而且每个条文的内容均为原则性的规定,如第31条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第32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等情况随时稽查。检查监督。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尽管商业银行法对这些职权的规制有所补充,但是在监管权力的运作上仍是缺少详尽的规定,这使得诸多权力不便于操作,尤其是无法促成监管权力的合法运作。如关于人民银行有权对企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及相关资料的检查权,商业银行法仅在第62条原则性地规定:……随时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结算。呆帐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监督时,检查监督人员应当出示合法的证件。商业银行应当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提供财务会计资料。业务合同和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其他信息。“德国银行法则与此不同,该法虽然在征询和稽核“上仅有两个条文,[13]但是第44条所设计的机制可操作性强,该条从如下几方面构筑征询和稽核权的实现机制:(1)要求信用机构及其成员有义务提供有关资料,并不需任何特别许可;(2)赋予监督局工作人员可为检查而进入信用机构的营业室;(3)监督局可通过参加股东大会。社员大会及监督机构的会议来实现;(4)可为检查而要求召开前项所列的各种会议,并可规定会议日期。议决事项等。

其次,法律对人民银行行使监管职权的保障机制构造上不健全。如在稽核检查监督权行使的保障上仅规定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表的,“拒绝中国人民银行稽核。检查监督的“可对商业银行进行处罚。这种规定很显然把提供有关材料和信息不及时。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形疏忽,同时此处也未要求给银行内部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相应的处罚。[14]这不利于保证人民银行监督职权履行的有效性。新加坡1971年银行法_审批银行执照和规定银行业务的银行法则明确地把刑事和行政制裁责任落实于特定的人身上,如该法第60条的责任主体都是银行的任何董事。经理。信托人审计员。职工或代理人“,故意漏记帐“。故意做或嗦使别人做假帐“。故意将某项记录改变。抽出。隐藏或销毁,或故意嗦使别人这样做,“这些均作为违反本条例处以50000元以下罚款或不超过3年的徒刑,或二者并行。“[15]

再次,法律法规对人民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违反法定程序或滥用权力的监督未能明确地要求。由于中央银行担负着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责任,而金融业务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况且各国对商业银行主要管理人员的任职一般均有法定的要求,为加强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也应对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尤其是主要的负责人之业务素质作出严格要求。至于人民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履职的监督问题,在人民银行法第49。50条有所规制,另外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均提供了行政诉讼“机制实现司法监督。但这些规制仍过于简单,有待立法进一步完善。

第四,监管法制在构建。运用监管手段和方法上有缺漏。银行监管法制对市场准入监管。稽核检查监管。调查统计。市场退出。谨慎性要求等手段均已纳入监管法制体系中,但是对存款保险制度等监管手段,则尚未予以足够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在尚为空白状态。各国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秩序和稳定银行体系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已纷纷以不同方式建立此制。该项制度有助于借助存款保险机构来加强对银行业务的监管,尤其是有助于通过存款保险机构督促银行减少违法经营。银行业因各种原因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使银行潜伏了极大的风险,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良资产及其带来的风险将进一步强化,存款人面临的风险也将更大。存款保险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促成这些风险的降低和防范。

市场退出监管是在银行机构发生信用危机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时,中央银行认为保护存款人或投保人利益并恢复市场秩序而有必要关闭该机构,以及其他原因主动退出市场时,中央银行依法对退出全过程的监管。商业银行法对此种监管设了专章接管和终止“(第七章),但是该法对银行因破产或主动退出市场的监管之规定过于简单,仅有原则性的4个条文,诸如关闭中债务清偿原则。债务重组。有效资产的承接。被关闭银行的托管等均无规定。另外,尚无针对一般企业的破产法,[16]何况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它的破产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法制必须对破产程序的各种问题设置监管。美国借助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来监管和处理银行破产问题,并在20世纪80年修正支付法,公开对商业银行援助,运用资本暂缓政策。过渡银行等方法来处理银行破产中的问题。

在谨慎要求方面,商业银行法已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资本充足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等作出规定。很显然,这些指标过于简单。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作了进一步规定,即1997年1月1日起执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该办法设置的指标分为监控指标和监测指标,前者包括资本充足率。贷款质量。单个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境外资金运用。国际商业借款。存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比例等十个指标;后者主要有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股东贷款比例。外汇资产比例。利息回收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17]这些补充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的监管制度已比较完善。但是商业银行法对关联贷款(对关系人发放贷款)的规定尚有如下不足:1)对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程序未严格规制。立法只是规定发放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的同类贷款的条件,这种规定为关系人(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董事。管理人员自己及其近亲属)借所谓的担保“暗渡陈仓,开方便之门。德国银行法对近亲信贷增设了仅当根据全体业务领导人的一致通过的决议,且得到监督机构的明确同意时才提供“。[18]2)立法未给监管主体_人民银行具体实施监督创设有效的机制。德国银行法设定的申报义务“[19]机制值得借鉴。3)关系人“的范围之界定尚有不足,即一方面未对近亲属作出明确的限定,另一方面对商业银行的股东(尤其是持有较高比例股份的企业)纳入关系人的范围。事实上,这类人也可能因其持股关系而取得方便“的贷款,从而徒增银行的经营风险。

两大基本法律对监管方法仅有原则性的规定,诸如以何种形式和程序来实现现场。非现场的监管,或者通过利用外部审计师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实,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均未上升到法制的层面。[20]

第五,监管机制过于强调法定权威监管机制的运用_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商业银行法在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上仅有三个条文,即第59。60和61条。第59条要求健全企业规则和制度;第60条要求健全稽核和检查制度,并要求对分支机构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稽核和检查监督;第61条规定业务报告。这种规制有如下几个缺陷:其一,规定过于原则化。业务管理规则。制度及稽核。检查制度的具体要求均需进一步补充完善。业务报告的要求既未对报告应涉及的具体(尤其是那些强制性要求报告的)内容进行明确,也未就报告的时间。报告的形式。程序等作出规定。其二,未对内容专门性的稽核检查途径_审计予以规制,这无疑会大大削弱该途径的有效性。因为内部审计员只有在任命。其职权及法律责任等方面有严格而强制性的法律依据,才足以保证其履职的客观。及时与合法。银行监管法制健全的国家往往突出审计员在任命及职权行使上受法定监管主体的制约。如新加坡银行法便规定:尽管公司法已规定,但每家银行每年必须由当局批准后任命一名审计员;并授权当局在法定情形下可直接任命一位审计员。[21]德国银行法规定了特别情况下信用机构任命的审计员需通报监督局,并可要求另任命一名其他的审计员,监督局还可在法定情形下申请登记法院指定审计员,同时,进一步为审计员的特别责任作了专门规制。[22]其三,法律对于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有效的再监管问题未予重视。对银行内部工作程序过于简单,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职责划分过于粗放,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明确合理和透明的业绩评估程序(如缺乏详细的业务标准。明确的业务标准考核程序)[23]等问题均无再监管的标准。强制性制裁措施。另外,加上银行评级机制不健全,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倘不强化中央银行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再监管,势必使该机制处于虚设的状态。

在同业自律方面,法制尚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尽管已经组建了全国性的银行业协会,但是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在法律层面上予以充分关注。银行同业组织及其自律机制在诸多国家和地区颇受关注,香港的银行业公会便是成功的例子。同业组织及其自律机制在法制中的完善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同业组织的自律与协助管理银行业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性优势_组织的管理与工作人员普遍熟悉银行及其经营业务,可弥补法定监管主体中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方面的不足。其次,同业组织还可通过其灵活地制定。修正同业自律规则来补救银行监管法制严重滞后的缺陷。特别是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的阶段,金融体制及一系列的具体制度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仅靠相对稳定而普遍化的法律法规来反映改革的具体情况是不够的,而且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也不允许朝令夕改,同业自律规则的相对灵活性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再次,同业组织及其自律性的监管银行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法定监管主体滥用权力的作用。现实的监管机制充分体现集中监管的特质,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会促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因此培育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辅助性的监管主体极为必要。另外,银行同业组织也可以借助全行业的力量来促成法定权威监管机制的完善_特别是监管规章的及时废。改。立和抵制不当的监管权力之运作。

第六,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存在不足。在银行业国际化方面的监管法制已有1994年4月1日施行的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类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综观这些法规。规章,仍有如下不足:1)规范性文件的权威性不高。这些文件除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是国务院通过和发布的行政法规外,其余多为中国人民银行颁发。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外塑造法制完备“和依法监管“银行业的形象,但国际上通常把银行信用及银行监管法制的完备状况联系起来。尽管商业银行法在其附则“中规定:外资银行。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外国商业银行分行适用本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但是商业银行法毕竟是立足国内银行及其业务,因此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可能难于有效实现,特别是商业银行法自身尚有诸多不足会强化这种效果。2)在监管内容和实现监管的方法上过于原则而不便于操作。如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未作明确要求,对其业务资料的报送及稽核与核查的规制也甚为原则和简单。这极不利于监管目标的有效实现。美国的1991年加强对外资银行监管法及1996年的K条例,不仅要求外资银行必须接受联储一年一度的检查,而且法律法规所确立的银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制度,特别是现场检查制度尤为完善。现场检查中极为重要的保障程序是:检查官员一进入银行,将控制银行所有帐本和资产,如现金。证券等,检查官员除对银行资产。业务资料进行检查评估外,还对管理组织(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和经理层的监管能力等)进行评估。[24]3)在监管领域的选择上,法制很明显倾向于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而疏忽对境外金融机构的监管。因为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对海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监管极为简单_只要求每半年报送一次报表,未作其他任何要求。这种监管法制取向,表现看来有助于金融机构境外业务的拓展,但是事实上并不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因为各国在接受外资金融机构之发展时,往往把母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作为一个考虑因素(正如立法也如此)。如美国在审查1996年2月13日生效的K条例修正案中便明确提出:那些不受母国统一监管的外资银行是否可以继续在美国从事经营活动,要经过严格审查。[25]美国立法也重视对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如要求考察存款的波动性。借款频率与数量。依赖利率敏感性资金的比重。易变现资产数量。银行本身向货币市场的借款能力等)。准备金(要求对海外分支机构〈包括分行〉及其他外资银行的借款,以及海外机构对非居民的直接贷款都按10百分号缴纳准备金)[26]均有要求。而且在检查审核方面,对海外分行和子行都要进行现场检查,尤其是常对海外子行实施现场检查。[27]新加坡银行法也明确地规定:当局可随时秘密检查每一家银行以及每一家在新加坡注册。但设在新加坡以外的分行。代理行或办事处的帐册。帐户及业务情况“。4)银行监管法制还面临着即将加入WTO后的诸多国际标准的冲击。既有的银行监管法制尚无法接纳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等原则,因为目前的法制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性待遇还甚多,要为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提供完善的许可和国民待遇的监管,尚需监管法制及有关政策的修订。

此外,银行监管法制的缺陷还与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制的不健全有关。银行监管法制中存在的诸如监管主体地位和具体权责的落实问题等,已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它还涉及到国家权力的分配和制约机制,与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息息相关联;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困难也直接关涉到金融体制。国有企业转制等重大问题。相关的配套法制诸如企业破产法制。会计法律制度。审计法律制度等的健全都直接关系到银行监管制度能否顺利地进入现实经济生活中去。正如克莱因指出,要防止金融风暴的爆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建立健全企业破产法。会计和交易制度,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及要有良好的教育制度。[28]

二。完善银行监管法制的若干思考

鉴于银行监管法制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憾,今后的监管法制建设需注意如下问题:

1。在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制定与废改上要突出监管法制体系内部的协调和完备。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创制者必须重视立法的整体规划。由于专门针对银行监管的法律只有两个,行政法规也不多,引发监管法制内部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民银行制订的一系列监管规章。人民银行要克服此弊病,一方面要尽可能对近期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划;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切忌发现一事“便立一法“的流弊,这种作法既不便于监管者执法,也不便于银行自觉地守法,同时还可能引发相关规章之间的不协调不照应。要作好立法和制定银行监管规章的计划性,也需要制定者具有前瞻性地把握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动态,也需要制定者熟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国家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其次,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制定者必须充分重视对既有的法律规章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处理,尤其是那些与新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更应及时地废止或修改。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目前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在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出台以前的法规和规章都有必要进行清理。再次,人民银行针对具体监管领域的个别规章在条件成熟时应注意系统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其管理条例按26个字母序号编列的管理方式值得借鉴。对既有规章的系统化管理可为规章内部之间的协调和及时修正不合时宜的规则均有帮助。人民银行的监管规章数量太大,分门别类地逐渐系统化不仅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否则会徒增监管者履职的成本,也会增大各银行遵守有关规章的困难。

2。充分重视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尤其是那些银行监管法制行之有效的国家之经验,并使银行监管法制大胆接纳国际通行的规则和制度。银行监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银行监管法制则既是技术性。专业性并具的法律制度。这种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法制不同于那些与文化因素联系紧密的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法律,后者因体现文化的稳定性。继承性,[29]而不便于学习和借鉴,而技术性强的法制则便于借鉴和移植。为此,我们应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国外银行监管法制的经验,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重视此项工作。要学习和借鉴,首先就要注意收集。翻译和整理国外的银行法律制度,有关部门应为此提供必要的资助;其次,集中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力量对监管法制成效显著的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的法律制度及实施机制作系统的研究;再次,应注意引进国外的监管法制专家和实务部门的优秀人才来国内传授经验和技能;此外,重视调查分析国内现有监管法制及其实施的局限性,结合实际在法制的完善和实施上借鉴外国的经验,绝无必要为中国监管法制之特色而拒绝外国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3。要处理好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严格监管之间的关系。监管法制由于打上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烙印,诸多制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们必须直面放松监管与改善监管。严格监管的冲击与协调。放松监管是指既有法制必须逐步适应WTO有关金融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则之要求,放弃过去体现过多干预的银行监管制度,尤其是涉外银行业务方面的管制,这势必增大银行业及金融市场遭受国际金融风险渗透的可能性。为了防范风险,银行监管只能走向改进监管质量和提高监管效率,将全面的严格监管发展为有重点的高质量监管。在监管法制上也必须作出回应,逐步地放弃和修正旧法制的过严监管,及时地有步骤地健全应该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有鉴于此,银行监管法制的废。改。立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技术“。

4。完善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相关的制度。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关系到整个银行监管法制及实施水平的提高。监管主体建设需法律进一步明确其地位和权责,要把防范地方政府干预。提高银行监管效率的具体措施制度化。监管主体内部职能部门的划分也应顺应监管新形势的需要进行改造,要突出金融监管职能部门的地位,注意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监管主体中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也应上升到制度层面上来,严格规范银行监管工作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对金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银行法制及其实施机制的熟悉等要求,应建立银行监管业务知识资格试和职业道德评价等制度。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和多样化的金融风险需要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履行监管职责。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一步深化,银行监管工作人员的责任更加艰巨,其素质也就更有必要作出更高要求。

5。在具体的监管制度完善方面需抓好如下工作:其一,完善监管主体对银行进行稽核检查的保障制度。对于非规场检查,应具备在单个和并表的基础上收集。检查。分析。审核报告的手段。因此人民银行应对银行报告,尤其是需强制性报告的问题。程序和时间作出规制,月报表和附加资料。年度决算。营业报告和审计报告等材料的内容。信息准确性要求及提出的时间。程序均需详尽规制,这才有助于监管者作出准确非现场的分析。现场检查制度的构建更为迫切,检查程序及检查权力的保障是该制度的核心,可借鉴美国的立法经验,赋予监管主体以不预先通知的绝对检查权_一旦进入被检查银行,检查当局便控制了银行的一切资料和财产,以避免各种干预力量妨碍检查的进行。与此同时,法律也应强化检查人员的责任,疏于监管者应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情节严重者依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现场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被检查银行递交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程序。贷款资产组合的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完善程度。管理层的能力。会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非现场或以前现场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银行遵守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其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再监管制度。人民银行应对银行内部控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个规范化的细则要求,并规范各银行实施的监督机制。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建议,内部控制应从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会计规则(对帐。控制单。定期试算等)。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对资产和投资的实际控制等方面来构建。这些控制措施还需有内部审计职能进行补充,以便借助内部审计职能在机构内部独立地评价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有效性和效率。与此同时,监管主体除规范直接检查这些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外,还应要求内部审计职能对监管主体工作出报告,以便及时发出纠正的通知。

其三。构筑必要的应急措施[30]。商业银行法规定了接管“和破产“制度,但对于银行的紧急情形_无足够自有资本清偿能力或危险状况时的短期性应急措施未作规定。紧急措施有助于防范个别银行风险的漫延。紧急措施可由立法授权监管主体采取如下措施:1)禁止或限制业主或股东以分配利润和用担保的方式提款;2)禁止银行将可动用支付手段参股投资等;3)禁止吸收存款。提供信贷或作部分限制;4)禁止银行管理层和业务领导人从事业务活动或作部分限制;5)派驻监督人员监督银行业务等。对于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偿付能力但面临暂时流动性困难的银行,人民银行可直接进行贷款援助或由中央银行提供担保,以帮助解决短期困难。

其四,规范信息坡露。信息披露是风险监管的必要补充。为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市场参与者获取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极为必要。如德国联邦监管局设置了公告目录单,优先公告的为风险公告,此外还有经理的委任或退休。股权的变化。法律地位的变化。可偿资本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超过25百分号的亏损;同时报告规则还规定了公告的性质。范围。时间和编制格式。[31]监管法制也应对披露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定。当然,由于信息公开披露的范围是有限度的,否则会损害银行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因此慎重确立此范围甚为必要。巴塞尔委员会已建立了一个系统委员会来研究与披露有关的问题,以便为银行业提供详细的指导。

其五,进一步健全市场退出监管制度。商业银行法已原则性地构建了银行破产制度,但是还有许多具体问题未予涉及。今后的法规应完善破产程序中的破产申请程序,法律应规定银行申请破产须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并应把中国人民银行定为向法院申请银行破产的唯一主体,而不能由银行直接向法院申请。因为银行的破产须谨慎为之,且需经严格审查。同时还应构筑相应的和解程序及有关期间的计算制度。银行债务的清偿。债务重组。有效资产的承接。被关闭银行的托管等均需规范化。?_

通讯址:(100032)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55号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法律部李金泽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第(三)。(四)。(五)项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第30_36条。

[3]这几个规章均未被明确宣布废止。

[4]中国人民银行在1997年9月19日关于印发<支付结算办法>的通知中只明确废止了1988年12月19日印发的银行结算办法,而未对其它有关文件作废止。实际上,1996年4月1日发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还有些规定未被支付结算办法纳入。

[5]这两个文件尚未被废止,亦无修正的文本。参见陈小云:金融法制建设的历程与展望,载中国金融1998年第12期,第34页。

[6]银发[1997]81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开办再贴现业务暂行办法及1997年5月22日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均未提及1990年再贴现试行办法的效力问题。

[7]商业银行法规定的私法关系在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及10月1日起施行)中的第十二章借款合同“大部分都有体现。这事实上造成了立法的重复。

[8]参见王国乡。樊志刚主编:银行法全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0_1955页。

[9]指股权参与关系。

[10]规制高额风险的集中问题。

[11]参见常用票据。结算。信贷法律法规编选组编:常用票据。结算。信贷法律法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2]这些条例按26个字母的编排为序,即A_Z,另有AA。BB两条例,其中W条例已于1952年取消。对这些条例的内容,联储可随时有权修订。参见马红霞等著: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_348页。

[13]该法第44条规制国内范围的征询和稽核;第44条之一则规定超越国界的征询和稽核。参见王国乡。樊志刚主编:银行法全书,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1页。

[14]1999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12条作了部分补救,即对于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报告。会计报告可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15]参见1971年新加坡银行法,载王国乡。樊志刚主编银行法全书,第1970页。

[16]于1986年12月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仅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另外该法还有许多缺陷,实践中的难以推行与该法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17]有关这些指标的分析,参见杨卫红:商业银行监管比较,民事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_153页。

[18]德国银行法第15条。

[19]德国银行法要求近亲信贷1。对自然人的信贷超过25万马克者;2。对企业的信贷超过信用机构责任自有有资产5百分号或超过25万马克者“,须向监督局和联邦银行报告。

[20]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推出的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为持续性监管方法的运用提出了15项原则,并对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和(或)聘用外部审计人员。综合并表监管等作了简释。

[21]即在银行没有任命一位审计员;如果当局认为有需要委派一位审计员与按本条第(1)项的规定任命的审计员一起工作,并可随时订出该审计员的薪金,由银行支付“。参见新加坡银行法第53条第(2)项。

[22]参见德国银行法第29条。

[23]参见王国刚主编:进入21世纪的中国金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_464页。

[24]参见马红霞等著: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25]同上书,第191_192页。

[26]此要求自1969年9月开始。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则进一步把准备金征收的范围拓展到所有的境内银行(增加非成员银行和外资银行)及国内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交易性存款准备金率降到3百分号。SeeDepositoryInstitutionsDeregulation MonetaryControlActof1980。

[27]也有不少国家很少对海外分支行进行现场检查,如日本则以母行检查为主,另随机地选取海外分行进行检查。

[28]转见易宪容:金融市场与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29]参见李金泽:法律互异与冲突:文化因素透视,载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30]德国。新加坡等国的银行法都设有此制。

[31]参见[德]恩扎·克鲁瑟:对德国和欧洲经济区其他国家银行的谨慎监管(中译文),载徐杰等主编:中国与德国_银行法律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_182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