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然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冲突与整合【2046字】
时间:2023-05-11 22:4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www.youerw.com 点击:次
内容提要:创立的唯物史观属于历史必然论“,这一理论没有为人的选择“留下充分余地。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利用理性选择原理“提出了一种历史选择论“。本文认为选择“具有偶然性成分,历史叙述应当重视政治人物的个人选择在历史上的作用。但宏观历史是千百万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长期选择“的结果,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这论文网一选择“,所以完全是必然“的。在对宏观历史的看法上,历史必然论“与历史选择论“实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字:必然诺思选择一致 一。问题的提出 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将经过一系列必然阶段走向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历史必然论“。远在之前,世界历史上就出现过不少有名的必然论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信徒在很短时期就占领了从印度起到西班牙止的广大地带。十九世纪以来,由于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也成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必然论“者。有人认为,历史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社会活动的参加者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并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历史归根到底由人选择“所决定。美国经济学家诺思发现了理论的一些缺陷,他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不同的选择“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结构。历史必然论“没有为人的选择“留下余地,所以不能合理解释纷纭复杂的社会历史。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后记中,诺思批评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没有认识到(西欧)经济增长并不是必然的“。我们把诺思的历史观称为历史选择论“。历史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还是取决于人的选择“?容易看到,象近代西欧的稳步崛起和几千年来中国长期维持小农社会状态等宏观历史现象,很难说是由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应当认为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是另一方面,人们也明明认识到,一些具体事件,包括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的文化大GM“),它们并不完全根源于一般社会生活条件,可以说主要是政治领袖个人选择“的结果。在当时的环境下,政治领袖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结果历史就会与实际过程大不相同。从这一观点看,历史就取决于人的选择“。可见,历史现象中既有完全必然性的事物,也有取决于人的选择的事物,所以历史必然论“和历史选择论“都包含有部分真理。也许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的思想,把正题“和反题“中正确的成分统一成为合题“,从而得到全部真理。 二。历史并不完全是必然的 我们知道,人们在行为(活动)前大都有一个思考和选择的过程,不同的选择“或决策,行为结果大不相同。人们活动影响的范围,主要取决于活动者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古代一个农民的活动范围往往不超过其出生地周围10公里,所以其决策和活动的影响十分有限;现代人联系和交往的范围虽然已经大大扩展,但普通百姓的决策和活动至多也只能影响他的家庭。亲朋和与其交往的少数人,很难对社会或历史“有什么影响。地位显赫的政治人物(历史人物)就大不相同了,他们的活动大都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毛泽东决策和发动文化大GM“,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大大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否决已被国会两院表决通过的不再给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这一决策也影响到千千万万(中美两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因而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科学的历史理论,应当对个人选择“的作用和影响予以说明。借用机会成本“的概念,也许有助于说明人们如何作出选择。人们在决策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经济学把这一比较和决策的过程称为权衡取舍“。在权衡取舍“时,人们往往不仅要对某一选择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收益进行比较,而且还要在不同选择之间(不同选择的代价之间,不同选择可能的收益之间)进行比较。显得经济学把作出一种决策时被迫放弃的那些选择中那个最好的选择(所能得到的收益)称为机会成本“。简单地说就是成本就是为了得到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并不是实行某种决策所实际付出的成本,而只是一种放弃了的可能性。社会运行中都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变量,实际情况很象多人对弈或打牌(博弈论),最后结果不仅仅将取决行为人“单方的愿望,还却决于相关人“的反应,所以人们在作出决策时就需要对情况发展的可能性作出估计;另外,即使已经发生的情况,人们收集的信息也往往是不完整。不确切的,所以在作出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事后看来人们并没有作出最好的选择“。 总之,选择“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当几种决策的机会成本“差不多相等时,决策就会发生困难,这时微小的信息差别就会导致决策改变,以决策为基础的行为也就相应发生改变,这样,作为行为结果社会历史,也就不完全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