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


二、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现阶段的困境
㈠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结构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还处于数量型发展阶段,主要解决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时主要受国家计划经济影响,主要追求粮食增产高产,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缓慢。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和土地政策的改变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转变。温饱问题不再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1981年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中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政策方针,这年的粮食产量为32502万吨。农业结构变化明显,主要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而林牧渔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份额上升明显。1979到1982年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共下降10686万亩,每年平均减少2671.5亩。林、牧、渔业产值在1978年一1984年间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增加了7.81%、4.28%、9.84%。
第二次农业结构调整是1985到1989年之间。在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农业结构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渔业和畜牧业的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畜牧业产值由1980年的18.42%增加到1992年的27.08%,渔业产值则由1.71%增加到6.75%,而粮食、棉花产量在农业总产量中的份额下降明显,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共减少了11.6%。
    第三次农业结构调整的时间是1989到1994年。1988年之后国家在商业和农业领域大力进行整顿改革,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仍然连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好转下,恢复和发展迅速。农业产量有了很大的上升,随着弄农产品供给的不断增加,供给逐渐大于需求,买方市场初现端倪。1992年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政府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的方针政策,同时追求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第四次农业结构调整是1995年至今。自1995年以来,农产品产量增加迅速,并总体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而需求增加相对平稳。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我国有97.3%的农产品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0702.61万吨,比上年增长0.8%,粮食产量“十一连增”。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业由市场约束更加明显;农场品不适应极速变化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在新的经济市场条件下还没及时转变思文。技术在农业结构转变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技术的投入。这次的农业结构调整主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农民小农意识,全面与国际农业接轨等为主要目的。
㈡ 我国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国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相对较好的格局,多种产业与经营得到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 目前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过去有非常大不同, 农业产业优化的目标也越来越高 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还是存在着较多问题。
1、农业结构调整大多是现有农产品各个品种间数量关系和和结构组合的简单变化,而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专业化农产品的培育缺乏有效调整,在市场需求变化中失去先机。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协调和后续跟进措施较少。导致农产品质量较低、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特殊专一产品少,的问题。农业市场竞争力很难提高,甚至引发了低端普通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难买的现象;还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