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德国统一为什么只能走普鲁士道路(6)
时间:2018-06-06 22:5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俾斯麦的“铁血”的军事措施: 善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为本国谋利 二、 军事因素 普鲁士是当时具有进行王朝战争以统一德意志的一个邦。其军事力量的基础,首先就是它的上述的社会经济状况。战争这一暴力关系正是根源于经济关系。马克思在1860年就指出:“普鲁士军队现在可以夸耀的是,从人口和国家资源方面来看,它是欧洲最大的军队。”普鲁士自从18世纪以来就是一个猖獗的军国主义国家。它历来拥有最强大的陆军。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一支军队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在菲特烈二世时期,普鲁士的军队就被他要求训练成为“绝对服从”、“不怕任何牺牲”、“战无不胜的”武装力量。19世纪初,普鲁士军队参加英、俄、普的第四次反法联盟,被拿破仑一世的法军打败之后,普军被拿破仑一世限定不得超过4.2万人。但是,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时期,秘密地训练后备军,使普鲁士在1813年的“解放战争”中立即能够投入10万兵力。19世纪50年代末,普鲁士的兵力在平时约为13万人,战时则达到21.5万人。但是,以“军事主宰”自诩的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的君主认为,这些兵力还不足以实现通过王朝战争道路去统一德国。因此,国王威廉一世和掌管军事的容克们又锐意进行军事改革,建立一支数量更大、战斗力更强的军队,以便达到以武力统一的意志的目的。 1860年,陆军大臣冯•罗昂向下院提出“保持军队战斗准备”的《义务兵役法》:增加正规军、后备军的编制,增加和平时期的兵力。平时常备军为20万人,战时增加到啊4万人;军费预算追加950万塔特。下院否决了这个提案。但是俾斯麦奉命于1862年组阁后,悍然不顾议会的反对,强行实施扩军和军事拨款。这就导致1862-1866年的“宪法冲突”。这是普鲁士王朝容克阶级的“铁与血”力量与资产阶级议会势力之间的一场夺取国家统治权力的斗争。是俾斯麦的“政变”。在这场斗争中,俾斯麦的强权政治和整军经武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为普鲁士王朝建立起一支拥有新式武器——后装针发枪和线膛炮,兵役期为3年的强大军事力量。其中包括步兵81个团、骑兵48个团和炮兵18个团。普鲁士成了一个军事大国为它胜利地进行王朝战争去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里,以制造钢铁与军火驰名的克虏伯公司,适应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俾斯麦“铁血政策”的需要,得到迅猛发展,这个公司在1846年只有140名工人,1850年增为237人。1873年则增达7000人,这个“军火大王”所生产的举世闻名的枪炮,使普鲁士的军队拥有先进精良的军事装备。这是普鲁士在历次王朝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后装针发枪和线膛炮这样的火力优势,普鲁士军队不会在对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中取得这样巨大而迅速的胜利。 兵役制 1807年7月25日普王批准成立了军事改革委员会。军事改革最终确定的方针是通过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把“军队改建为一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众武装”。 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内容 1. 充分利用现有的征兵区,对有义务服兵役者进行训练 2. 建立一种由短期服役的士兵构成的速成兵制度。它的宗旨是:让每个步兵连在以后每3年中每年允许2-3名仍具有服役能力的士兵退伍回原征兵区,空缺由新兵补充。3年之后,每年允许10名士兵退伍,由新兵补充。以现役部队为训练基地,通过大为缩短的现役期,使得大批适龄青年能接受军事训练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