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质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质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最早是在1933年提出的,它是有一定价值的历史建筑和街区[1]。国外学者从1960年开始进行研究[2],并在1987年完善了历史街区的概念[3],以遗产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4]。TimTownshend和 JohnPendlebury(1999)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中公众参与的保护作用[5]。国外的研究从定义和保护逐渐转向于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6]。88951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比国外起步晚了二十多年。魏祥莉(2013)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城市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体现了丰富全面的城市印象[7]。潘艳玲(2012)认为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历史遗迹完整性、社会组织延续性和空间功能性三个特点[8]。卢艳茹(2014)指出国内的保护开发、机制模型设立等研究力度不够[9]。

2旅游体验质量研究现状

旅游体验的定义最早源于Boorstin(1964)。他提出这是一种盛行的不自觉的消费行为的旅游体验[10]。最早的游客满意度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由Pizam提出。国外的研究大多起源于对顾客体验研究。国外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而国内则采用定性研究作为其研究方法。同时国外以服务质量、服务绩效和IPA三种测评方法为主[11]。论文网

我国对游客满意度和旅游体验质量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起步都晚于国外。杨晓青(2015)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的一种体验行为和及其之后的心理感知[12]。谢园方和张烨(2016)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在旅游中通过其心理感知而做出的整体评价[13]。陈丽荣(2007)发现国内研究主要在测评模式和案例分析两大方面[14]。

3总体评价

国内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以及解决方式有了一个系统的整合。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保护,而我国主要偏向于传统的方式,还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而对于游客满意度和游客体验上来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为主,而国内学者则是定性为主,所以还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但是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体验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比较缺乏,所以本文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张倩如。杭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4。

[2] 刘静。基于城市文化视野下的西安老城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提升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3] 陈艾。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估研究——以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5。

[4] 韩絮。历史街区旅游吸引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高淳老街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 Tim Townshend, John Pendlebury。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reas: Case-studies from North-east England [J]。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999, 4(3):313-331。

[6] 潘雅芳,陈爱妮。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体验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5,15(2):31-37。

[7]刘军华。历史街区的续性更新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 2005。

[8]潘艳玲。基于符号认知的历史街区旅游体验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9]卢艳茹。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体验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大召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2014。

[10]Boorstin, Daniel J。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M]。 Th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77-117。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