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产权问题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宗祠产权问题研究(2)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宗祠的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主要讲述的是宗祠的概念、 研究范围界定以及笔者实地调查的情况;第二部分是宗祠的土地管理利用现状及问题,被束 缚的土地管理者面对宗祠土地利用乱象毫无办法;第三部分是宗祠的功能转变中蕴含的机 理;第四部分则是基于当前宗祠土地管理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宗祠产权构建的现 代化路径。

明确宗祠产权的归属,一方面有利于重塑农村景色文明家园,同时也是实现法律正义、 维护财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加强对宗祠功能重新发掘,有利于构建、 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形成稳定的财产秩序和社会秩序。

一、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一)宗祠 在《辞海》中,“宗”的意思为祖庙、祖先、同祖、同族等;“祠”意为春祭、秋祭、祭

祀、祖庙、祠堂;“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先的处所;“祠堂”的意思为 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宗祠”是祠堂、家庙,旧时同族子孙 供奉祖先的场所。中国的祠堂可以分为神祠、先贤祠、宗祠三种。所谓神祠,就是某个神仙 形象为祭祀对象的祠庙,如温州泰顺里光的马仙姑神祠、泰顺司前的土地祠等。所谓先贤祠, 就是以某个先贤人物为祭祀对象的祠庙,有时又称名宦祠、乡贤祠。中国古代的先贤祠数量 众多,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文臣祠、武将祠、清官祠、孝女祠等,如泰顺司前的关帝祠、 苍南灵溪的刘伯温祠等。

宗祠,也称家庙、祠堂,是最普遍的一种祠堂形式。宗祠有大宗祠、宗祠、房祠、支祠、 家祠等。(前两种就是民间所说的大祠堂,后三种就是小祠堂),有时候直接称为祠堂或家庙。 封建社会时期,许多聚族而居的村落都建立自己的姓氏宗祠,有的则在城市建立统宗祠(亦 称合族祠)。宗祠建筑风格古雅、气势磅礴、布局严谨,具有极高的建筑观赏价值,蕴含着 敬父孝母、诚实守信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在中国传 统社会中,由于政权架构只到县一级,以宗祠为核心展开的宗族文化在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 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二)研究范围界定 近年来,宗族活动在农村日益兴起,出现大量修建宗祠的现象,受宗祠土地产权不明影

响,宗祠建设浪费了大量的耕地和资金,且建成后基本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且增加了民众 的负担。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宗祠的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相关学者从社会学、历史学、 人类学和建筑学等学科来研究祠堂,但是对宗祠产权的讨论是相当的有限的。尚杰、黄佩贤 从分析祠堂目前存在社会问题,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提出维修设计和保护的建议。1吴祖鲲教 授等多位学者从宗祠本身所承载的宗族活动和仪式角度,来论述宗祠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选 择以及保护宗祠的重要意义。2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涉及宗祠产权的困境。本文将对宗祠目 前存在的管理利用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宗祠产权不明的原因以及宗祠功能的历史演变逻辑, 从而提出宗祠产权的现代化路径构建方案。论文网

笔者通对温州南部,主要是苍南和泰顺部分村庄进行深人调研,通过社会教化和社会治 理视角,将宗祠产权放在宗祠的历史变迁中进行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3、发放调查问卷4、田 野调查等方式,努力形成自己的经验材料和数据。苍南进行的“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 浙江省实施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不错的经验,而其中蕴含着发挥宗祠的社会教化和治 理的机理,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考量。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