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台及出口路径的设计与建模(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地铁站台及出口路径的设计与建模(3)


看到这一组组数据,不仅仅让我们觉得异常悲痛,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铁灾害事故不仅对交通环境会产生影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是一个大家都忽视了的潜在危害,我们必须想法办去解决。在现在地铁如此普及的时代,怎么样及时的援救地铁灾害事故人员,使得损失降到最低,应当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研究本课题,我罗列了一些地铁灾害事故的特点 :
 1、客流量大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上海已经建成11条轨道交通线路,总计长达400余公里,拥有280个站点(换乘站28个),年运营19.1亿人次(日均564万人次,高峰时754.8万人次)。地铁站属于地下封闭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如果突发灾害事故,要有序疏散这么大的客流量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要让所有乘客全部安全逃生,难度就会更大。车内客流也是如此,地铁定额载客300人,但在高峰时期往往都是超载运营的,超载时可达400人。这样一个数字,又是在密闭的空间中,在发生火灾时,疏散工作量很大,也就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2、逃生条件差  
一是逃生途径少。地铁运营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非常单一。除了安全通道意外,既没有紧急避难的场所,也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设计上仅考虑残疾人专用电梯),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大量的乘客肯定会选择走通道和楼梯,而通道和楼梯一般都是非常狭窄的,哪怕是有秩序的离开都非常拥挤,更不要说是大家在慌乱中逃离。另外还有检票机,安检机等障碍物可能挡住道路,严重影响乘客逃生时间;像检票机和安检机这样的机器,一般都是在出入口,在发生意外事故时,的确是很大的阻碍。二是逃生距离长。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在正常的情况下,从乘客下车走到出站口一般都已经要用到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距离这么长就会影响逃生的最佳时间;三是垂直高度大。地下的地铁车站,一般都距离地面13——15米,有的甚至深度更大,而深度越大台阶层级就会越多,地下空间又曲折迂回。突发火灾事故后,乘客要从站台及站厅层仅凭体力往地面逃生是非常艰难的。既耗时,又耗力,再加上不稳定因素,安全逃生的把握不是很大。尤其对与于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而言,更是凶多吉少了;四是允许逃生时间短。针对地铁站火灾事故,日本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日本与上海地铁的车厢虽然已经被确认具有不易燃烧性,但是起火之后的1分半——8分钟之内可能就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2—5分钟内,车厢内就会燃起浓雾,让乘客无法看清楚逃生出口,相邻的车厢在5——10分钟内也会出现相同情形。试验证明,乘客安全逃生的黄金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另外,车内乘客还有可能携带易燃物品,随身物品一旦引燃,火势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让乘客安全允许逃生的时间就会更短;五是地铁站内发生灾害时氧气含量就会降低,让人们产生头晕、目眩、脑闷的感觉,特别对老人和患心脏疾病的人来说情况就更加不乐观了。
 3、氧含量急剧下降,乘客自主逃生意识会下降  
地铁火灾发生时,由于隧道处于封闭装填,难以补充大量的新鲜空气供给给人类,导使空气中氧气含量急剧下降。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5%时,人体肌肉活动能力就会下降;降至10%~14%时,人体就会觉得四肢无力,主观判断能力降低,这时就很容易会迷失方向;降至6%~10%时,人即会晕倒,失去逃生能力;当空气中含氧量降到5%以下时,人会立即晕倒或死亡。所以特殊的环境,导致乘客自救能力下降。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