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效力【13718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论合同效力【13718字】

内容摘要:

一。合同效力概述: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效力及类型;

二。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关系。特点;

三。合同有效:概念。特征及条件;

四。合同无效:无效合同的概念。特征。无效的原因。无效合同的分类;

五。效力待定的合同:概念。特征。要件及论文网表现类型;

六。可撤销合同:概念。特征及权利的行使;

七。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关系;

八。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九。几种特定情形下合同效力确认的专题讨论及评价

关键字: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有效合同无效合同效力待定的合同可撤销的合同履行不能

一。合同及合同效力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的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85条则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对比来看这两个规定并无任何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合同法把民法通则的民事关系“具体指明为民事权利义务“而已。根据民法通则中对合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该协议“一词应包含双重含义:一为合同,二为合意。(1)所以有的学者也认为: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合意,而合同的成立就意味着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2)。这种理解应当说是比较正确的。那么,当事人各方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交易,怎样才能使合同(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被法律认可和保护,不论是在法学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应着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司法解释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以及司法实践中对合同的效力在理论认识上的不一致甚至是混乱,使得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前提是,合同法的一个主要目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同法第1条)。因此,合同法应当激励交易而并不是加以限制,其显著的表现就是最大限度地使一个已经存在的合同合法有效而不是把大量的合同都认定为无效。同时,作为私法领域的一类重要民事法律行为,法律应充分保护公民的自愿“而不必进行过多的限制和干涉。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都具体规定了对依法成立的合同进行法律保护。因此对合同效力的认定就成了国家对合同的认可。保护与干涉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合同法理论。合同法的现行规定及司法实践,我们可以把合同的效力主要分为合同有效。合同无效。效力待定和可撤销的四种效力类型,与此对应产生四种效力类型的合同,本文根据不同的效力状况进行相应的具体研究。

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之所以要对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作出前置式的讨论,乃是因为其直接构成下文相关论述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笔者认为,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应为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概念,尽管其二者具有较强的联系,但是其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在合同法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因此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合同法主张的是合同成立与生效的统一论(即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同时发生),而否认采用分离论“(即合同的成立与生效不同)的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分离论“存在三个主要缺陷,其一是把合同自由交给了当事人,而把合同的依法与生效留给了国家去评价,当成合同的外部因素“,其二便是误导了当事人,它告诉当事人,只要坚持合同自由“,合同即可成立,而合同是否依法和生效,则是国家的责任。“其三是逻辑上错误,合同成立,意味着当事人应当依合同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但它又可能无效,又怎么能约束当事人,让当事人履行合同?“(3)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理由并不充分,首先,根据合同法第44条来看,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合同应当依法“,其二便是指出了合同生效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则其生效的时间就是合同成立的时间。该条款尽管规定了大多数合同成立与生效时间的同一性,但并不表示合同成立与生效是完全统一的,在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时也可适用。在现实中,很多合同都分为合同签订或成立的时间,而另定一个具体时间才让合同生效,也得到了法律的承认和认可。合同法第45条。第46条就对此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该条规定也强调了合同成立的依法“性,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有可能生效。这样会促使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必须依法“,怎么会误导当事人呢?其次,该书作者对分离论“的三个缺陷也都无法成立:第一,合同自由与合法并不矛盾,合同的成立本身就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而生效“则体现出了法律对其认可和保护,这其中包含了法律对其订立合同行为的法律评价。第二个观点的担心也是多余的,因为只有依法“才有可能生效“,直接告诉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一定要依法“,怎么会误导当事人“?至于第三个观点更是有误,合同成立后未生效前,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能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所以如果成立后未生效前根本就不必履行,也无法请求予以强制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如果因违法而无效,相对方只能依据缔约过失等责任请求法律予以保护。所以,无效合同以及合同成立后生效前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根本就无法约束当事人,哪来什么逻辑错误“呢?相反,该文作者在其随后的论述中不仅列举了统一论“的例外情形,而且指出:但即是规定了经批准。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如果未经批准。登记,对该合同也不能都确认为无效,对于其中内容合法的合同,审判机关或仲裁机关应当尽量挽救确认其为未生效,让当事人补办登记,批准手续,补办以后仍应确认为生效。“(4)等等。合同既然未成立,那么让当事人补办登记。批准手续的依据何在?这才是真正的自相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应当是性质不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而且合同法第45条。第46条等也规定了附条件和附期限合同才生效的情形,也证实了合同成立与生效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合同成立的制度主要表现了当事人的意志,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而合同生效制度则体现了国家对合同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反映了国家对合同的干预“(5)是不无道理的。

至于合同成立的条件,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条件:1。订约主体应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2。具备法律规定的要约与承诺这两个阶段或过程;3。对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有些情形还需要某种形式作为载体来进行表现)。此外,对于实践性合同来说还应把实际交付物作为成立要件。(6)如果具备以上条件,合同就能成立。至于成立的合同是否有效,还得看其是否依法“成立。只要是依法成立的合同,都应有效。

三。有效合同

所谓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成立并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从目前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都没有对合同有效规定统一的条件。但是我们从现有法律的一些规定还是可以归纳出作为一个有效合同所应具有共同特征。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对民事法律行为“所规定的条件来看,主要应具有以下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因为上述三个条件是民事行为能够合法的一般准则,当然也应适用于当事人签订合同这种民事行为。所以,合同有效的条件也应当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不过是根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民法通则中的不违反法律“具体表现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结合到合同法第10条等规定来看,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还要求合同必须具备某一特定的形式。因此笔者认为,以上四个条件也就是合同有效的要件。从合同法第44条来看,就是要合法“。当然以上四个条件也都是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具体规定,只有符合这些条件,合同才能合法“,也才会有有效“的可能。

合同如果成立后生效,则会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而且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依照本条规定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对方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所以如果第三人侵害合同债权时,另一方当事人只能依据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也就是说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和现有的法律规定,有效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仅限于合同当事人之间,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并无法律约束力,很显然没有为守约方或受害方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保护,有待于合同法的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四。无效合同:

(一)无效合同概述。

有的学者认为,无效合同是相对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因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公利益,因此被确认无效。“(7)并由此而推断其主要特征有:1。违法性;2。无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3。无效合同自始无效;4。无效合同自然无效,无须当事人主张而可由法院或仲裁机构主动审查。并指出了无效合同由于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应不属于合同的范畴。(8)另外有的学者认为无效合同是指不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补救,对当事人自始即不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应由国家予以取缔的合同。“(9)并据此认为其存在以下三个特征或要件:1。不具备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补救;2。对当事人自始不应发生法律效力,3。由国家予以取缔。(10)第一种观点是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分离理论“而提出,指出了合同尽管已经成立,但由于其违法才导致无效;第二种观点合同成立与生效的统一论“,认为无效的合同未成立亦未生效。如前所述,笔者认为由于合同成立与生效的统一论“理论本身存在的现实中的非客观性和逻辑上存在自相矛盾,以及无法正确解释附期限。附条件及经特定程序合同才能生效等情形,而且也缺乏合同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怎样确认其效力的理论基础,所以笔者对此观点不予赞同。笔者认为,所谓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并不一定依法“),但由于其不符合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条件或要求并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其特征为:1。合同已经成立。没有成立的合同当然无法进行讨论是否生效的问题;2。合同无效的效力表现在合同自始无效,也就是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合同无效的原因在于其违法性,而且是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主要是指义务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有的学者认为强制性规定主要包括这两种,但是有的学者却认为不仅包括这两种,应当还有其他的类型。限于本文的篇幅,本文就不再做进一步的阐述)。这其中包括了合同的主体。客体及内容等方面。但根据合同法的理论及合同法第54条等具体规定来看,笔者认为,无效的请求应为当事人的一项权利,国家不应主动干预。

(二)合同无效的原因:

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的规定,以下情形的民事行为无效:1。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2。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行为;3。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行为;4。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但合同法第52条却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把民事通则第58条规定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的行为分为二种情形来处理:如果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属当然无效;如果是损害的是合同相对人的利益,则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相对方可以要求变更或撤销,而不再一律认定无效,这不仅尊重了合同当事人的意愿,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鼓励了交易行为,而且还减少了因合同无效而给社会带来的损失。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正确的,也符合合同法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发展方向。同时,合同法第53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这一条款属于合同法的强制性条款,就算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应的内容,如果违反了合同法的这一规定,都应无效。笔者认为,合同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及对合同效力认定的重大贡献就是第52条第5项的规定,亦即规定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该合同或该条款无效,这才是合同无效的根本性原因,甚至可以看作是判断一个合同是否有效的法定标准。从广义上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合同法第52条。第53条等规定都看作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笔者认为,应把强制性规范“分为涉及刑事责任的强制性规范。行政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民事责任的强制性规范等类型。有些强制性规范如果当事人予以违反,有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制裁,但并非不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只有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会影响其民事行为及责任的强制性规范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对其作出相应的认定和处理。限于本文篇幅,在此就不再赘述。不管怎样,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合同法的这一规定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和处理。对照联合国销售合同公约第49条等规定的关于合同无效的原因,笔者认为该公约的这一规定并不科学,而且混淆了合同有效。解除及无效的根本区别,立法不宜采取。

(三)无效合同的分类: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应将无效合同合为三大类,即主体不合格。意思表示不真实及内容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11)但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4条来看,意思表示不真实并不能导致必然无效,而且这种分类也很不科学。尽管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适用,但由于新的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成立时生效,其根本性条件在于依法“也就是合法性“,所以笔者甚至有点武断地说:只要是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就是合法的合同,也才有可能生效,也就是不违(非)法即合法“的观点。根据民事通则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的来看,无效合同违法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一方的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而只是损害了合同相对人的利益,则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只能是可变更或撤销的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至于对此行为作出正确的界定,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来看有两个显著特点:A。当事人出于恶意;B。当事人之间互相串通。由于其行为具有明显的不法性,因此应当确认无效。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这种合同尽管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由于其合同的内容上的不法性,所以法律也应予以制裁,作无效合同处理。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由于公序良俗原则(也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原则“)是现代各国民法中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所以现在各国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58条也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所以此类合同依法不能予以保护,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笔者认为,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这一规定才是整个合同无效制度的精髓和本质所在。前面所述的合同无效前三种情形主要从订立合同的程序或合同的形式中来认定无效的,损害公共利益“才开始涉及到合同的内容,而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才是无效合同,而且也是与其他效力类型的合同进行区别的根本性标志。所以笔者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对于一份已经成立的合同,只要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都应合法有效。也就是笔者在前面所提出的不非(违)法即合法有效“的观点。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却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从广义上讲,合同法第52条等本身就是一条强制性规定),该合同就应依法认定为有效。这样既统一了合同效力认定的标准,也充分尊重了合同当事人的意愿,同时也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鼓励了交易,不仅在法学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是正确。可行的。

(四)合同无效请求权的行使

对于合同无效的行使,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26条规定:宣告合同无效的声明,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方始有效。“似乎也认为合同无效的权利与解除权一样为一种形成权,只要单方面作出即可。但的合同法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根据合同法理论及合同法中对合同效力的相关规定来看,在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合同无效的认定之前,该合同应该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当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认定合同无效的请求或主张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确认合同无效。笔者之所以坚持认为必须经当事人的申请或请求,主要是认为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要主动去否认合同的效力。只要是不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社会公共利益,都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对于某些不符合法定形式而又已履行或正在履行的合同,并无必要去宣告其无效。但如果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由于缺乏合同无效的请求权主体,所以允许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主动认定其无效。笔者认为这并不是说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对任何合同都可以主动干预其效力,而是由于请求权主体缺位而造成的。

五。效力待定的合同

所谓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因此其发生效力与否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或追认才能生效。(12)有的学者认为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无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必须经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认才能生效;二是无权代理人以本人名义订立的合同,必须经过本人追认,才能对本人产生法律拘束力;三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权利而订立的合同,未经权利人追认,合同无效。“(13)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第48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合同法的这三条规定便是上述三种类型在法律规定上的具体体现。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造成合同效力待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主体及客体方面存在着问题。所以有的学者把其归结为三类:一是合同的主体不合格,其中分为无行为能力人的订立的合同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二是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其中包括四种情形:1。根本无权代理;2。授权行为无效的代理;3。超越代理权限范围进行的代理;4。代理权消灭后的代理;三是无权处分行为。以上三种情形只有当法定代理人追认。本人追认或者有处分权人追认后方才生效,否则就不会发生法律效力。(14)笔者认为,效力待定的合同已经成立,但由于其不符合合同生效的条件(亦即未依法“成立),因此在民法通则及原经济合同法中将其归类到无效合同的范畴(参见经济合同法第7条第1款第3项)确有不妥之处。所以合同法在制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如经相关权利的追认便具备了合同有效的条件,亦即解了不合法“的问题,从而认定其为有效。这样既不损害国家。社会及公共利益,又充分尊重了当事人或相关权利人的意愿,应当该是符合客观事实要求的,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一规定应当是合同法的一大进步。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此类合同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合同有效与否取决于权利人的承认或追认,这就是效力待定合同与其他效力类型合同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所以不论在法学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只要是权利人进行了追认,而且符合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及第51条的规定,都应认定合同有效,否则就为无效。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根据这一标准来作出正确的认定和处理。

六。可撤销的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由于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是出于重大误解从而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依照法律的规定可予以撤销的合同。一般认为,可撤销合同的主要原因是:1。缔约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这其中包括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合同法第54条对此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2。合同是否撤销必须由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提出主张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予以撤销,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一般是不能依职权主动来予以撤销的。这一点似乎更有强调的必要。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法院就不管当事人是否提出这一请求或主张就直接依职权来撤销了合同,实在是有越权之嫌。而且合同法第54条第3款还规定: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由此可见,撤销权是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一方的一项权利,该当事人既可以依法主张,当然也可以依法予以放弃,这也充分地体现当事人的意愿。3。合同在撤销前应为有效。与合同解除不同,合同法第9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只要到达了对方即告解除,所以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合同的解除权应属形成权。但合同的撤销却在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作出认定后才能发生法律效力,所以笔者不同意把合同撤销权当作一种形成权,而是认为其应属于一种请求权(限于本文的篇幅在此不作深入论述),只有享有撤销请求权的当事人主张或行使这一权利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可对此请求作出判断。认定和处理。

七。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关系

无效合同与可撤销的合同都会因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而使合同不发生效力,从法律后果上来看具有同一性。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比交明显的。有的学者认为,可撤销合同与无效合同的区别主要有3个,即:1。从内容上来看,可撤销合同主要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据此,法律将是否主张撤销的权利留给撤销权人,由其决定是否撤销合同。而无效合同在内容上常常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此类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因此对无效合同的效力的确认不能由当事人选择。即使对无效合同不主张无效,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也应当主动干预,宣告其无效。“(15)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合同无效的主张或请求应当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其有权决定是否行使这一权利。由于原因上文已有较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做论述。2。可撤销合同未被撤销以前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根据合同法第54条。第56条的规定来看,撤销权人亦可要求不撤销合同而仅要求对合同予以变更,这就表明了可撤销合同并非都是当然无效,这可由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进行选择。3。对可撤销合同来说,撤销权行使撤销权必须符合规定的期限,超过该期限,合同即为有效。但是,无效合同因其为当然无效,不存在期限制问题。(16)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请求认定合同无效的权利应为请求权,理所当然应受到正确行使其权利的期限限制。其次,对于一个业已存在甚至履行完毕但却又依法应属无效的合同,更不能让其长久处于无效合同的不确定状态。这样很不利于交易的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当事人请求宣告无效的权利也应规定行使的期限,以保证交易的稳定和安全。

八。合同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撤销后将导致合同自始无效,这也就是效力溯及既往的原则。民事通则第61条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对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民事行为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应当追缴双方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者返还第三人。“合同法第58第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由此可见这两部法律的规定是基本相同的。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那么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怎么进行处理以及负有责任的当事人应承担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呢?笔者认为,过错方应当依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有关论述详见笔者所著略论缔约过失责任“一文。法律图书馆“网站中的论文收藏“栏目)。根据民事通则第61条及合同法第58条。第59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责任类型主要有:1。返还财产(包含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的折价补偿这一特殊方式);2。赔偿损失;3。收归国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特别是第三种责任有时会超出民事责任的范畴,有可能会让行为人承担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因此,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

另外,根据民事通则第60条。合同法条56条。第57条的规定,当合同部分无效而并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而且当合同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或者终止后,不会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条款的效力。由于这是法律所作出的特别的。强制性的规定,应当予以足够的注意。

九。有关合同效力的几个专题讨论

(一)超经营范围合同的法律效力

按照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第58条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等等,都规定了法人应当在经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但在司法实践中法人超范围经营的行为却仍然很多,究竟是法律的这一规定不科学。不切实际还是由于执行法律不力而导致的后果?笔者在此不作深究。按照很多学者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并不全部认定其无效而是区别进行对待,在某些情形认定其为有效但在另一同类似的情形中却被认定为无效。目前对这种问题的处理应当说是比较混乱的,并没有一个较合理和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不仅很不科学而且是不利于引导公民去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而且也导致了一些不公平案件结果的产生,有时甚至会出现逻辑上的自相矛盾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作出正确的处理。对于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实际经营范围。行为本身的性质。数量等情况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认定。比如,一家小商店与一家盐业经营公司签订了一份数量为50公斤的食盐买卖合同,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具备相应的食盐零售资格而认定合同为有效;但是如果其与盐业公司签订了一份1000公斤的买卖合同,则该商店应当被认定被具有批发出去的嫌疑而被认为由于其中超出经营范围而认定合同无效。由于食盐的买卖必须要具有相应的专营资格才可以经营,这种案件好象比较容易进行认定。但是如果经营的是其他非专营商品呢?比如一家经营百货的公司却与另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机械制造的合同,很显然是超出了经营范围,所以依法应当为无效。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并不都是这样进行处理的。如此看来是我们将该合同的效力人为地进行了干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一问题呢?由于超范围经营问题到目前仍无相应的法学理论来认为是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还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法进行正确的认定与处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超出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的,笔者认为如果当事人一方主张合同无效的,应依法认定其无效,但在处理时如果无过错方不要求返还或者原物返还不合适时,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折价补偿等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无过错方坚持要求返还的,在可以返还的情况下应当支持无过错方的这一请求。笔者认为,由于超范围经营本身就属于法律限制或禁止的行为,没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处理也体现了对过错方的惩罚和制裁。

(二)履行不能与合同的效力

有的学者将履行不能分为两大类:即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并且进一步指出自始不能属于债务成立的问题,嗣后不能属于债务履行的问题。(17)德国民法典第306条明确规定: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合同无效。“(18)但是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原则上认为在缔结合同时就已出现履行不能的合同是有效的,而且并没有区分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等问题,而是统一把当事人无法履行合同义务按照违约来处理。笔者认为这种规定不仅在法学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司法实践中是可行的,也较全面地保护了合同相对方的权益。在以前的司法实践中,法院经常把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当作欺诈来进行处理,便根据经济合同法第7条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所签订的“合同为无效。技术合同法第21条规定的采取欺诈或者胁迫手段订立的“技术合同无效等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很多司法解释,都认定其当然无效。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加强对无过错方的保护。首先,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来看,欺诈并不意味着合同当然无效,应当赋予合同相对方选择是否撤销的权利。其次,由于合同无效后的责任形式只有返还财产(包括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的方式,但如果合同相对人并不请求撤销合同亦不主张无效时合同应为有效,双方都应继续履行。那么按照合同法第七章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来看,就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或定金等责任方式,这样对无过错的相对方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利的法律保护。特别是由于合同一方当事人单方面发生的欺诈,而使无过错相对人丧失了这些保护方式,岂不正是鼓励了欺诈?所以笔者认为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有害的。特别是法院在审理有关合同当事人将一物二卖“(即一方当事人将同一标的物先后以合同方式两次或数次卖给其他人)的合同纠纷中,通常都把第二次及其后的出售行为认定为欺诈而判决合同为无效,削弱了对无过错相对人的保护,应当予以纠正。至于商业经营行为中的连环买卖“(即甲约定在某一时间出售给乙某特定物品,乙在并未取得所有权之前又将其转卖给丙,如此类推),笔者认为只要其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因其不具有所有权而认定其无效,都应当作为有效合同来处理。这样不仅符合合同无效制度在逻辑上的完整性,更加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鼓励交易,也全面地保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经批准。登记或者备案才发生效力的合同

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了合同应当经过批准才能成立或者生效的,应当从其规定。由于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确告知当事人经过批准是有效的必要条件,涉及到订立合同的当事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或者是国家特定的原因或理由而对这类合同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对于这一点好象都没有什么异议。而规定合同成立后必须进行登记,只要是没有规定其未经登记就无效,就应认定其效力。因为此时登记的主要目的是发生物权变更或转移的一个法定要件。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物的买卖合同中,如果当事人未经登记,尽管合同已经在当事人之间成立或生效,但并不发生物权转移或变更的法律效力,而且也不得对抗力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但并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与效力。至于合同的备案则表现了国家相关机关对公民的民事法律行为的监督或管理,主要目的是知晓“在当事人之间已经发生了这一民事法律行为,其本身就无干预的意思和必要,因此,备案与否也不会影响合同的效力。所以对于后两种情形而言,如果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争议一方当事人主张合同无效时,法院不应予以支持,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判决由不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继续履行合同,即继续办理登记。备案等手续。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应当把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区分开来进行理解。合同的成立是生效的必要前提,但已经成立的合同并非全部有效。只有那些依法“成立的合同才会有效,那些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是无效合同(从广义上讲合同法第52条。第53条我们也可以视为强制性规定“),这才是认定合同是否有效的法定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合同不存在阻却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该合同当然有效。同时,笔者以为,除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外,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要主动地去认定和宣告合同无效,这样即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愿,也达到了稳定交易关系和鼓励交易的目的。由于对合同效力的认定对合同纠纷的处理至关重要,因此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依照法律的规定作出合法。正确的认定和处理。这样才能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注释:

(1)详见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2)详见(1)引书第133页。

(3)详见谢怀栻等著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第87页。

(4)详见(3)引书第89页。

(5)转引自(1)引书第185页。

(6)详见(1)引书第136页至第139页

(7)详见(1)引书第240页。

(8)详见(1)引书第241页。第242页。

(9)详见(3)引书第114页。

(10)详见(3)引书第114页。第115页。

(11)中国政法大学民法教研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讲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第106页。

(12)参见(1)引书第291页。

(13)参见(1)引书第291页。

(14)详见(1)引书第293页至第306页。

(15)详见(1)引书第265页。

(16)详见(1)引书第266页。

(17)史尚宽著债法总论台湾1978年版第367页。

(18)杜景林。卢谌译德国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