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非言语性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3-09-05 21:3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教师的课堂非言语性行为研究是在研究人类非言语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师职业行为中的非言语行为研究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学者们对非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各家对非语言行为表现形式的划分也各执一词,从两类到三类再到三类以上,有的划分甚至多达24类 。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对教师非言语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90085 1。美国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1957 年,Wiveman和Redl就提出了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可按照“非言语反应”与“言语反应”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3]。而他们更是强调了教师有可能采取的第一类反应是“非言语反应”。首次对于讲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了分类,并且提到了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学者P。J。Cooper则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观察调查分析后将教师课堂的非言语交际分为了八种:近体距离、空间布置、环境因素、时间的利用、教师的装束、身势语、接触与副语言。同时,他也在研究当中指出,教师的非言语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Cooper在1988年提出教师的非言语性行为的影响有展示自我、执行规章制度、回应和强调、表明对学校规章制度和课程的态度以及影响学生、控制和引导课堂对话、控制课堂 。 2。澳大利亚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澳大利亚是最早对教师非言语性行为进行研究的国家。J。Burgoon和T。Saine率先提出“非言语交流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对非言语行为第一次提出了较为正式的定义。LeathersiH认为非言语行为是交际双方为了在特定交际环境下互相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时所釆用的一种系统的编码和解码的非言语符号,这些符号是交际系统和其子系统中可见的、有声的、无形的交流方式的集合 。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最早所具有的分类方法就是由澳大利亚的Ruesch和Kees所提出的,他们将非语言性行为氛围了手势语、动作语和客体语三类。论文网 3。英国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英国的学者对教师非言语性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也进行了分类。英国学者P。Ekman和W。Frieson将教师非言语行为分为了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面部表情的显示、调节性行为和适应性行为 。 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研宄归纳出了非言语行为的六大功能,即补足、抵触、重复、协调、替代、强调,并对六大功能进行了解释。补足:如果你小孩考试得了个A,你搂住他说:“真棒!”你的搂抱就补充了你的言语信息。抵触:当你收到一份不太想要的礼物时,你可能口头表示高兴,但你的表情可能与你的言语信息相矛盾;甚至两种表情相互矛盾,比如微笑的同时又皱眉。重复:你问人家可否借你两块钱,对方问:“多少?”你可能不再口头重复,而只是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手势就重复了你刚才说的意思。协调:你听别人谈话,不断地点头,这可以表示理解,起到鼓励对方谈下去的作用;你谈了一阵子,后来慢慢地降低语调,这可以暗示一个意思说完了,让对方接着说。点头与降调都能起到协调双方交流的作用。替代:你太太在众人面前揭你的短,你不便当众阻止她,所以瞪她一眼,这怒目一视就是以非言语替代言语信息。强调: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说者在演讲到要点前后,往往会停顿一下,这停顿就起到一种强调作用。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