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的诗歌创作以《答案在风中飘》为例(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鲍勃·迪伦的诗歌创作以《答案在风中飘》为例(3)

在民谣创作的审美上,鲍勃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民谣的创作应该更具备文学化,同时他也希望在歌词创作方面能够更加具备文人抒情性。他使得一直以来放任自流的民谣创作能够将情感与歌词创作相结合,在不改变民谣抒发感情的同时,增加其在歌词上的魅力,这使得民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弃粕扬善的目的。鲍勃在注重民谣本身价值的同时增加了其审美价值,这和他本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他在反思现实社会的同时,对兼济天下的追寻和对文学创作的领悟。[9]

《答案在风中飘》创作于1964年,鲍勃在歌词里一共提到了九个问题,对情感、人生和世界进行思考,其中涉及的大量反战思想与当时在越战影响下社会的反战思潮相迎合,因而被认为是鲍勃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作品。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答案在风中飘》最值得重视的一点就在于它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框架,提出了一个不仅仅是美国为了反战、反正统文化运动与民权运动可以提出的问题,而是一个所有国家中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可能提出的问题,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何时才能迎来和平。鲍勃所提出的问题具体而又有着深刻的内涵,虽然他未能提出解决的方案,并且时至今日答案或许仍在风中飘,但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三)政治与摇滚 文献综述

与此同时,鲍勃·迪伦还将民谣从民谣时代逐步引领到了摇滚时代,这不单单是一场音乐形式上的,更是美国社会政治、生活等多方面的真实反映。并且在创作歌曲和歌词时,鲍勃开始通过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来进行摇滚乐的创作,借此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诞不羁,改变了民谣原本单纯、理想化的主题。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整个年代中,鲍勃成功地将民谣与诗歌、政治与摇滚乐融为一体,这无论是在美学还是在哲学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鲍勃·迪伦被誉为是改变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的男人。

纵观鲍勃·迪伦的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贡献莫过于“在不失去诗歌原本高品位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以新兴的大众媒体为媒介,通过民谣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的平民化”。鲍勃·迪伦继承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以及“垮掉派”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兴的电子传媒工具的运用,将作品更为广泛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得诗歌成为了更为民主化、大众化的艺术,并被誉为是二战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诗人”。

鲍勃·迪伦通过对于五十年代“垮掉派”诗人及19世纪美国浪漫派诗人的作品的研究,将诗歌创作与城市民谣相融,创作了极具代表性的《大雨将至》。比如其第二节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