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启示(2)
时间:2023-10-25 21:4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传播方式与内容 从历史上的移民情况我们可以得知,该时期的华人移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可以推断出,他们的识字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因此,早期移民携带《西游记》漂泊他乡之可能性极低。民众缺少文化素养,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了解《西游记》故事。民间说话和戏剧戏曲是当时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华人移民正是通过上述传播形式了解《西游记》故事的。例如,法国卢贝尔著、泰国山·塔·古们布译《卢贝尔暹罗国见闻录》显示,现在仍流行于马来西亚、泰国华人圈的潮剧《火焰山》、《红孩儿出世》、《孙悟空出世》、《李老君收青牛》、《唐三藏上西天》、《三藏出世》、《猪八戒娶亲》、《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无底洞》 、《孙悟空借扇》等就是在明清时期传入。[5] 在华人和当地土著上百年的交流中,《西游记》相关的故事渐渐在东南亚各地传播开来。至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相继侵入东南亚各地,带来了先进技术如现代印刷术,在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东南亚各国文化蓬勃发展,一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得以在这一时期被翻译、改编、印刷。以越南为例,可以肯定的是,最迟十八世纪,越南人就接触了《西游记》。黎贵敦的《北使通录》记载了当他以使者身份出访中国时(1760-1762),与中国官吏会谈时曾提到《西游记》。[4]另外以泰国为例,可考证的泰译本《西游记》最早一版是第五世王朱拉隆功时期(19世纪下半叶)帕索蓬安沙基委托乃丁翻译、奈天弯纳披修订的。[6]因地理相隔、言语不通等因素,早期泰国翻译家对中国古代地名与方位缺少必要了解,在翻译过程中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原著加工、润色,删除自认为不必要的情节,增加说明自认为重要的情景,就是让情节通俗易懂,结构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使译本与原著产生一定的区别,如把陈光蕊的家乡海州弘农说成在长安城内,就是重要一例。不谈翻译质量,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西游记》的翻译版本出版,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民众接触到《西游记》一书,了解了西天取经等神奇故事。 二、现代《西游记》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传播方式 20世纪特别是近五十年以来,随着译本增多、现代传媒的兴起以及中国-东南亚双边乃至多边交往日趋密切等因素出现,《西游记》为越来越多的东南亚民众所了解、欢迎。其传播方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译本 以越南为例,近五十年来有如下主要译本出版:如山、梅春海、芳莺译版,分为8册,已由文学出版社从1982年至1988年印刷出版,2007年进行再版2集,附带204幅中文版的图画。另外,2003年文化通讯出版社出版了由斐杏谨、严越英、阮碧恒翻译的三集的译版。2006年,越南立芝传媒集团出版发行了由梅娇芝编译的《西游记》5册译版。 又如,新加坡翻译与写作协会联合星洲语言文字出版集团等单位,从2001年起着手开展对中国四大名著的翻译工作,并出版了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版的《西游记》。为增进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新加坡文化管理部门在2012年拟定:该国各主要族群版本的《西游记》文字翻译工作将于五年内完成,以期让国内族群阅读并从中汲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7] 2。动漫改编 《西游记》改编为动画作品,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条目中便有迹可循。①虽然只存条目、不存影像,但可得知《西游记》在动画片萌生之初,便已有人尝试制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