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奇幻影视文化热的审美探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仙侠奇幻影视文化热的审美探析(3)

(二)

奇观的关键在于它的“非比寻常”,因此,影视的奇观除了视觉上的愉悦刺激,在叙事、情节和表意上也兼具奇特性与冲击力。以《捉妖记》为例,取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志怪小说《山海经》和《聊斋志异》,却并没有单纯地复制照搬,其中无论是人和妖的融洽相处、萌态十足的小妖胡巴,还是红色剪纸小人、众妖欢舞的场面,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志怪小说的启迪,但坚持以现代的审美眼光加以改编,为更多的受众量身定制,在主题方面更赋予其生态意义:万物有灵且美。

一方面,展示了奇幻多彩的妖的世界和妖的形象。如可爱的小妖王“胡巴”、娇憨的“胖莹”、重情的“竹高”,以及披着人皮欲吃掉胡巴的“贾千户”。一反旧有的关于妖的观念,远离了成精的妖魔鬼怪、幻化的美女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妖怪形象,并借鉴西方的卡通形象,运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幻化”出全新的形象,打破了原有的关于妖就是恐怖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思维,给以观众全新的视角冲击感。而富有人性的妖的形象也深入人心,颇得观众的喜爱。

另一方面,又展示了人妖和谐共生、相互争斗的奇观,其狂欢化的色彩也极其浓郁。以捉妖天师罗刚与竹高、胖莹之间的关系演变来看,在“捉——逃——捉——救”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的感化,罗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妖之间的关系。而电影中“妖怪吃人”是在中国以往的志怪传奇之中历来就有的一种模式,但是《捉妖记》另辟蹊径,高潮部分“人吃妖”表现了恶人无所不用其极地逮捕妖怪、烹饪妖怪、享用妖食的赤裸裸的欲望的丑态,颠覆了传统的妖怪吃人的凶相及凶残本质,展示具有现代意识的生态自然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简化了“杀戮”情节,对其做了许多戏剧性的处理,从而避开了现实的血腥场面,始终是轻松逗乐的无害走向。如各类小妖在面对即将被烹饪的命运下,还有心情与姚晨饰演的大厨进行讨价还价,至死也不愿意褪下人皮。而姚晨饰演的大厨拥有各种烹饪妖的高超厨艺,却唯独奈何不了小妖王胡巴,反而闹出各种哭笑不得的奇观场面,带给了观众轻松欢乐,阖家狂欢的心理愉悦。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一幅“生育奇观图”,隐射成长和家庭责任的主题内涵。影片中小妖王胡巴以“代孕”的方式被宋天荫生了下来,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与同样成为孤儿的宋天荫和霍晓岚组成一个人妖三口之家,本身就是一种奇观。而人与妖的隔阂在亲情之中消融,捉妖演变成了养妖、训妖和护妖,而宋天荫也逐渐在扮演父亲的角色中得到了成长,理解了父亲的出走,在影片的最后狠心地选择了和父亲当年同样的决定,让胡巴脱离父母的怀抱,自我成长,扛起妖王保护万妖的责任。这不禁使观众的内心为之触动,对成长和家庭的责任也有了新的思考。

三、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论文网

影视文化不仅是大众娱乐的消费品,更是满足大众精神需要的必需品。因文化潮流变化之快,类型剧“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说法并不适用,其产生、繁荣和消失都与大众的审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仙侠奇幻”无疑是当代年轻的文化表征,成为当下流行的文化热点不仅仅取决于视觉文化时代审美潮流的导向,以及视觉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也跟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由于身份年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教育等的不同,受众的需要目标和需要水平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了对影视的不同期待心理,而观众的审美期待一般具有指向性、未知性、从众性及扩散性等特征。以2015年暑期于12天内造就国内票房奇观的《捉妖记》为例,“明星+粉丝+旁观者+媒体”的共同喝彩营造了一个暑期狂欢式的感性愉悦。首先,《捉妖记》是一部真人加动画的3D电影,不仅创造了“胡巴”这一明星品牌形象,而且在叙事上综合了古装、神话、奇幻、青春、冒险、爱情、友情等多种元素,满足了不同受众人群的审美需要,大众往往会因此形成一定的指向性期待,并根据这种指向性来选择观赏。其次,由大陆票房女神白百何、井柏然、姚晨、汤唯,台湾明星钟汉良、吴君如、曾志伟以及童星森碟、天天所组成的天价明星阵容,不仅演技过硬,还附带着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年龄层的高质量的粉丝力量。并且“偶像消费”俨然成为当下视觉文化中一种新的流行走向,网络社交平台不仅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而且在上映之前便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营造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效果。而随着影片上映之后宣传方依然保持着“病毒式的营销”,大量的票房报道使得观众对《捉妖记》的关注热度节节升高,口碑效应的力量使得受众产生了从众的心理,并且由于情感上的感染和认同,逐渐扩散了影片的影响力,成为无数观众的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