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的差异《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例(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先秦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的差异《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例(3)

《汉书·地理志》曾言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在楚国境内,对神鬼巫师的信任以及依赖的程度甚至达到了有疑必问的态度,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巫文化,《九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是降神,二步是娱神,第三步是向神祈求福祉,最后则是送神。以《东皇太一》为例:降神的准备工作要做得非常充分,包括时间地点服饰。选好吉日良辰啊,恭请天神,接着为了使神愉快,让神灵在人间逗留而采取的各种各样的办法,献上美酒佳肴、美玉,芳草,希望神灵能够留下来。不仅如此,歌舞也是必备。巫师们穿着绚丽的服装,翩翩起舞,神灵愉悦,自然在人间逗留,倾听人们的诉说,将福泽洒满人间,《礼魂》即为送神之曲。楚地所处位置偏远,其间还有少数民族。缺乏礼教的约束,气氛浪漫,相较于中原文化的庄严肃穆,楚国的祭祀场面,就显得热闹非凡,激情昂扬。巫师们翩翩起舞,绷紧瑟弦,钟鼓齐鸣,芳香的花草互相传递,仪态万千的美丽的女子领唱着乐歌,在句式上,《九歌》主要采用了六言和七言的句式,想象奇特,色彩瑰丽,无一不体现了楚风的自由浪漫的特点。

三 祭祀目的不同

作为王朝专事祭祀的乐歌,《周颂》的祭祀目的更多掺杂着政治的因素。而《九歌》作为民间祭祀的诗篇,自然更多的表达民众的心意。

《周颂》的祭祀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歌颂祖先之德 ,告诫后世子孙,维护等级制度,显示尊卑贵贱以示身份差异,招抚四方,维系社会团结以求文化认同”[10](P368)。《周颂》的开篇为《清庙》:

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3](P513)。

此诗的祭祀对象是谁,诗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诗的前两句就向人们展示了清庙庄严的气氛,庙宇庄严,助祭者都是高贵显赫的王公贵族。他们的神情也是无比的庄严而恭敬” [5](P245)。第三句显示了人们为了祭祀活动而来回的本走去,显示了祭祀场面的宏大,最后两句则表明祖先之德如此之显,后人们一定要继承。在这里就突出了祖先的地位,既歌颂了祖先,也告诫了后世子孙。一定要遵循先王的脚步,继承先王的美德,继续开拓盛世。在周颂中,所有的祭祀都按照一定的顺序而来,严肃而有序的进行着,呈现着一种肃穆而庄严的风格,《维天之命》是祭祀文王的诗篇,宣扬了文王品德,告诫后人要遵循先王圣德的脚步,继续开创盛世。文献综述

牧野一战,周代商而立,商朝虽灭,但是还有大量的商朝遗民,如何处理遗民,稳固统治成为当时重要的事情。《列文》提到“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告诫诸侯不要在自己的封国内犯打错,要一心一意的尊崇周王。在这就体现了周王的绝对权威。再如《振鹭》、,《有客》。《振鹭》一篇以白鹭这一飞鸟引出赞颂的对象微子。商人尚白,因此白鹭在商人心目中象征着高洁神圣之物。而且白鹭是有德之鸟。“接下来的:就是赞美微子的仪容品德有如白鹭。五六两句意在夸赞微子。在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的同时,拉拢了对方,最后周王不忘告诫微子,希望微子能够勤勉,保持自身的品德,又起到了警醒的作用”[5](P228),表现了周王恩威并济的态度,《有客》的前两句描述了客人大致的情况:客人到了到了,所驾的马纯白健壮,他的随从众多,举止都很安详。客人的身份,无从可考,但从流传形式上看,约为殷商后代。仆从众多,举止文雅,所乘之马健硕,均体现了商后人朝见周王的庄重。“言授之絷,以絷其马”,“授絷” 是周礼的一种重要仪节,并不是实际操作,而是用此词表现好客之道。最后两句表明客人走了要好好践行,左右大臣要安抚得当。《有客》中,周王亲自为客饯行,左右重臣随行,表现了对客人的友好的态度,安抚了客人。《尚书·康诰》说:“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都充分体现了周代的安抚四方的政治策略。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