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博对于高校形象的宣传和塑造以复旦大学为例(3)
时间:2023-11-25 15:0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文献综述 三、关于高校微博 (一)高校微博的定义 对于高校微博的定义,时至今日,社会各界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说。从其字面意思上来看,它与高校有着紧密的关系,它立足于高校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内涵,依托高校的师生群体,利用校园的网络系统,借助校园舆论,以高校的相关事项,例如教育教学、学科管理、后勤服务、师资力量建设、就业创业、高校形象等为关注对象,来进行新闻事件发布、资讯互动和校园文化传播;从构成部分来看,在相关的“高校微博”的研究中,通常把高校微博的范围界定为高校宣传部和招生办公部门。这其实是一种狭义的理解,现如今,高校还有一些二级部门所开设的微博,也同样发挥着宣传高校形象的作用,从微博认证身份来进行区别,身份定义为“高校校方”或“高校官方”地称为高校官方微博,体现官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校对内对外进行信息的发布,内容力求真实可靠;而以招生部门、各院系、社团群体、学生协会等作为身份认证的被称为高校二级部门微博,大多具有非官方性,且传播内容注重休闲娱乐,高校微博由高校官方微博和二级微博组成。 总的来说,高校微博的兴起加快了高校校园信息的传播,对师生教育、校园管理以及社会交往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现不仅为高校的教育科学和管理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机遇,也为调解师生关系和校生关系创造了方便。此外,它还有利于公众和高校之间的直接交流,促进公众参与,宣传更为形象立体的高校形象。 (二)高校微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文献综述 在2006年,微博应运而生,其源于美国的Twitter。中国的微博发展始于2009年8月新浪网推行的“新浪微博”。随后,腾讯、搜狐等公司先后推出微博。同年11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开通了官方微博,成为国内第一个创办微博的高校。 我国高校微博主要是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作为高校信息发布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从组织形式上看,我国高校微博主要划分为官方微博、院系微博、团委微博、社团协会微博四大类。2010 年,有73所高校开通了高校微博,2011 年起,我国的高校微博发展进入喷薄时期。经过一年时间的发展,2011 年底高校微博的数量到达4167 个,与2010年相比,同期增长4094 个。2012年,据武汉大学基于腾讯微博平台所做的《2012 年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 年11 月29 日,腾讯微博平台上成功开通的高校微博有近16166个,其中代表高校的官方性微博568 个,学生社团协会微博5174 个,团委微博也有3821 个,据中国教育部统计出的我国高校数量的具体情况,到2012 年12 月末,我国共有高校2492 所,创办高校官方微博的比例为22。8%。[10]2013年,据非全面统计,在新浪注册开通微博的高校数量达516个,大学院系、社团群体、高校媒体和学生协会等所开通的微博更是将近8000个,增长速度迅猛。最后,根据全国青少年新媒体论坛在8月19号发布的《2015年中国校园微博发展报告》可知,截至2015年6月,211高校中开通校园官方微博的达到了110所,985和211院校的用户基本上实现了全面覆盖,以校园社团协会认证的用户也已有近3万多个账号。高校微博迅猛的发展速度使得它成为了微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高校微博的不断发展,高校微博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对目前已开通微博的高校进行分析,可知其高校微博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缺乏平衡。比如清华大学的官方微博“清小华”, 拥有超高的人气,引来“粉丝团”的持续关注。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在微博上天天与粉丝们道“晚安”或“早安”。开博时间较早的武汉大学微博粉丝人数达到67万余人,复旦大学的微博粉丝量甚至超过了武汉大学,达到了68万。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开通以来只有少量粉丝围观的微博,至于这些微博,它们通常信息更新缓慢、内容形式单一枯燥、没有独特的闪光点,对此,粉丝会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取消关注,而它们则最终有可能在时间的长河里石沉大海,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