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许三观》对《许三观卖血记》改编中的叙事转换(3)
时间:2023-11-25 19:3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许三观第二次卖血的原因,是一乐打伤了铁匠的儿子,要赔偿一大笔医药费。起初,许三观的态度是事不关己,袖手旁观。一是因为一乐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他认为自己不用承担父亲的责任;二是因为许三观的经济状况没有办法承担这些医药费,所以,他选择了无动于衷,任凭方铁匠将家里值钱的东西搬空,甚至还冷嘲热讽。但是后来,或许是许玉兰哭天抢地的哭喊,也或许是许三观良心的自我发现,他还是卖血来替一乐把债还了。尽管许三观是毫不情愿的,不愿意来承担这人生强加给他的苦难,不愿意替不是自己儿子的一乐卖血还债,但是这就是他的人生,人生的苦难并不是他所能拒绝的,为了这个家庭,为了生活,他别无选择。 第二次卖血许三观是十分不情愿的,这也导致了他的第三次卖血。为了报复妻子,他第三次卖血去讨好林芬芳,用卖血得来的钱买了许多东西送给了林芬芳。但是,这一举动却反而加深了他的苦难。他送给林芬芳的东西成了林芬芳丈夫发现他们“奸情”的证据,林芬芳的丈夫打上门来,导致许三观失去了家里的主宰地位。他这时才难过起来,认为自己干了一件蠢事。 到这里,许三观似乎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生的苦难,直到第四次卖血。三年自然灾害是全中国人民的灾难,造就了广大老百姓生存的苦难,许三观家也不例外。在饥饿中,许三观一家依靠想象来缓解自己腹中的空虚,这种似乎带着愉快的想象,使得饥饿的苦难看起来既荒诞又无奈。在吃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之后,许三观决定想办法改善家人的生活。而这个办法,就是卖血。在这里,许三观不再逃避生活的苦难,他开始认识到苦难的无可避免而选择想办法去应对苦难,他的方法,就是卖血,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化解生命的苦难。论文网 许三观接下来的两次卖血更加体现出人生的无奈与苦难。为了讨好一乐的生产队长,好让一乐尽快回城,为了使二乐在乡下生活的更好,许三观默默地去卖了两次血。为了使儿子的苦难得以缓解,许三观用自己的生命来缓解儿子的苦难,这种做法在一乐得了重型肝炎以后体现得更为深刻。为了给儿子筹集医药费,许三观辗转于各个血站卖血,结果昏倒在松林血站。到了最后一次卖血,许三观终于体会到了人生的苦难,他不再排斥一乐,而是认识到人生中的苦难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苦难存在于人生中,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苦难构成的。苦难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意义。所以当他失去卖血的资格以后,他才会在大街上哭泣,他认为失去卖血资格的自己,在面对可能会出现的人生的苦难时,不会再有解决的办法,他不再有承受苦难的能力,他的人生也没有了意义。 而这种人生的苦难,到了电影中则显得有些单薄,取而代之的是对家庭温情的赞美。在电影中,许三观的贫穷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电影展现出来的穷困与窘迫也是为了体现电影主人公之间的温情。从影片开头,许三观和许玉兰的第一次相遇开始,影片通过许玉兰的动作,周围人的反应以及许三观的羞涩,让人感受到的是许三观对于许玉兰一见钟情式的爱慕,以及萦绕在两人之间淡淡的暧昧。这和原著中许三观卖血以后为了要把钱用在大事情上而娶妻生子是不同的。 在一乐打伤了铁匠的儿子,许三观让许玉兰问何小勇要钱的时候,电影中先向我们展示了盛装打扮的许玉兰,尤其给她的鞋子来了一个特写。在许玉兰要钱不成,灰溜溜地回来的时候,又着重展现了她的鞋子。等到许三观卖血还清了债务,电影再一次把镜头给到了许玉兰的鞋子,这次,是许三观给许玉兰买的新鞋子。这鞋子的三次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许三观与许玉兰之间的默默温情,即便许玉兰让许三观做了“云雀”,但是许三观对于许玉兰还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这一点,是电影对于原著的改变。原著想要展现的是许三观的苦难,而电影表现出来的,是许三观与许玉兰之间的温情。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