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的艺术特色以语言声腔锣鼓艺术角色为例(3)
时间:2023-11-25 19:4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0世纪70年代以来淮剧成就卓著,专家、学者和艺术团体在淮海戏原有的唱腔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使得其取得了大幅度、跨越式发展。传承了淮海戏的核心精华,在老一辈淮海戏名家基础研谋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大流派”,分别是以谷广发为代表的生行谷派、以杨云发为代表的丑行杨派、以杨秀英为代表的旦行杨派、以范珍美为代表的旦行范派。[4]但是淮海戏的唱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男唱腔仍然是淮海戏的弱势,虽然变调抒情问题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尚未规范,旋律简单,缺乏优美,男女对唱不能融为一体,抒情难以到位。部分精品唱段的含金量不足,绝大部分精品唱段喜欢听的人不少,但是传唱的不多、流传不广、对唱腔的发掘钻研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淮海戏唱腔重点要做好“三个坚持”、“四个创新”、“五个结合”。坚持传承基础精髓、坚持传承唱腔流派、坚持传承特有的地方色彩。创新润腔技巧、创新唱段精品、创新曲调设计、创新伴奏。继承传统与创新相连接、吸收精华与改进自我有机连接、宏观整体和微观个体相连接、旋律节奏与剧情发展相连接、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相连接。[5] 三、淮海戏的锣鼓艺术 淮剧音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淮剧锣鼓。[6]淮剧锣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较之于淮剧的管弦艺术要久远的多,淮剧锣鼓是吸收了民间歌舞的伴奏锣鼓、宗教说唱中的僮子锣和其他剧种的锣鼓音乐演变发展而来的。在苏北民间,锣鼓音乐是很普及的,无论是乡村、集镇,逢年过节或遇有会期,都有锣鼓音乐的演奏,其表现形式也是千姿百态、名目繁多的,如有用来为民间歌舞的打花鼓,玩麒麟、跳狮子、舞龙灯、荡胡船、挑花旦等伴奏的花锣鼓、七字锣等。由于民间锣鼓音乐活动的频繁,长期以来形成了许多锣鼓演奏的固定程式,有短小精干的锣鼓点子,也有长、大而带有系列性的锣鼓套数,还有加入了吹奏乐器,组合形式更加复杂的清音锣鼓。[7]淮剧锣鼓除了吸收民间歌舞的伴奏锣鼓之外,苏北农村的僮子锣则是淮剧伴唱锣鼓的直接来源之一。淮剧锣鼓在较大程度上承袭了僮子锣的一些基本程式和手法,发展成后来淮剧中的许多伴唱锣鼓点子。淮剧锣鼓是决定淮剧音乐粗犷、质朴、苍劲并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