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外交话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
时间:2023-12-05 21: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甚至将这种平等观念融入到了他的外交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中。1953 年,与印度政府代表团会谈,在处理领土纠纷时,提出了具有历史里程碑式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具体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这一外交原则的提出给中国外交提供了一大助力,有效地缓解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紧张局面。在此会谈之后,这一原则又被中国周边其他国家所理解与认同。与独立自主正义原则不同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着眼点主要是为了体现国家之间在解决矛盾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平等。从这一原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平等观念。我国在遵循这一原则与周边的亚非中小国平等相处的过程中,摒弃了以往古时外交所要求的“中国中心主义”以及《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四海之内,皆为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我为贤,却派遣不停。”中的王权独尊,天授王权的糟粕思想,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选择性继承,选择其中对当代中国同样具有一定作用的文化进行再创造,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外交政策,传统文化中不好的观念则选择放弃,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纠正,化腐朽为神奇。 二、以和为贵 提到的第二条思想理论是“决不开第一枪”,别人可以先对我们不好,但是我们不能先对别人不好,我们不能当第一个跳出来挑刺挑衅的人。中国人民在战火中流离失所,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之后,最希望的就是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能够和平相处,能够通过沟通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大动干戈。而在传统文化当中,“和”也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还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必备准则。当然在的外交话语中,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代表中国人民说出了在当时情况下中国人民心中最诚挚的心愿。放眼当今国际形式,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等国家仍然由于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其他强国攻打,导致自己国家的人民百姓流离失所,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另寻出路,遭人白眼。相信这些国家的子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平,这应该是他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最迫切的渴望,而当时的中国也处于相同的境地,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提出外交政策时都是以“和平共处”为基本条件的。 不仅仅是对那些弱小的或者愿意与我国交好的国家是这样,即使面对我国的旧敌日本,的观点是中国与日本都应该向前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很友好的,但其中有一小段是不愉快的,长达数年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对日本人民也同样产生了可怕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日双方应该忘记不愉快,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同样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有平等原则,它的内涵核心还有“和平共处”,和平共处是总原则,其他四条是基本准则,而基本准则确保总原则的实现。在这里,讲究的是“以和为贵”,又将“贵和尚中”当做了主体思想,这一个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深远,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有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儒家学派认为,如果施行他们自认为很完美的礼制制度,就可以达到统治阶级和谐的治国思想。在《论语 子路》中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将一个人对“和”与“同”的不同取舍和态度作为区分这个人为“君子”还是“小人”的标准,[6] (p11)可见在儒家思想中“和”这一观点已经达到了非常崇高的地位。儒家还提出一个“太和”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容纳万物的,任何两者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调和,哪怕是自身,也存在着一种和谐,儒家的观念是先经过修习品德从而使自己本身达到和谐,再推而广之直到双方相处之间的和谐。和为贵,是儒家精义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值得我们传承。来自优I尔Y论S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