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外交话语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3)
时间:2023-12-05 21: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传统思想不管是“平等”还是“贵和尚中”都可以总结为一种上位的思想观念,那就是“和合”, 所谓“和”就是和睦相处,相互融洽,所谓“合”就是同心同力,一起共事。“和合”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形式的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升华出新的生命。《中庸》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论;《郑语》有“和六律以聪耳”之道;《庄子》有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说;《易经》则强调天、地、人三界靠“和”来协调。[7]“和合”的思想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希望通过外交从而达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这一想法的开端与起源,的和平共处原则就是把和合精神与各种思想的精髓融合在一起。 三、退避三舍,来而不往非礼也 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上提及朝鲜战争的问题,他称中朝是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8]“唇齿之邦”出自《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这一观点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实际意义,对于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适用。中国与朝鲜毗邻,就像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紧紧依靠在一起,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直接面临危险。如果朝鲜被美国所攻占,那么与朝鲜相邻的中国又将再一次面临被外族入侵的危险,同样相反,如果中国危险,朝鲜也将面临大的灾难。可见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是多么密切,利害与共,共存共荣。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朝鲜问题对于我国而言并不单单是朝鲜问题,还连带着台湾问题,美国攻打朝鲜,将兵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对于我国大陆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不仅仅是在朝鲜问题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还妄想实现“两个中国”,虽然嘴上说着不干涉我国内政,但实际上却在偷偷地将魔爪伸向我国内部。面对美国的一次次挑衅与试图干涉我国内政,首先做出的决定是“退避三舍”,所谓“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就是主动让步与回避,避免产生冲突。你来攻击我,我退一步避开你不和你产生正面冲突,但是我会给你警告。你若是再来,我就再忍让一回再退,再一次给你警告,但事不过三。退一步为的是给对方自己清醒下来考虑考虑再做决定。这时候,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有目光长远的人可能会清醒过来,对方一再退让不是因为他们软弱不敢打,应该再谨慎考虑一下;但是还存在一种结果就是还有一些人仍然没有认清现实认为我很容易欺负,可以轻易地从我身上捞到油水,一直进攻把我逼到墙角了,那么我就别无选择只能还击,予以对方狠狠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并不是好惹的。 在朝鲜问题上,也是这么付诸实施的,由于中国和朝鲜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新中国的领导人非常重视朝鲜战争的问题,告诫美国,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了“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管的,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理睬。一段时间后,美方并没有收敛,不得不再一次警示美国:“中国人民是说话算数的”。在还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跨国鸭绿江,奔赴前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一种不太提倡的,不是很充满正能量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有来有往。论文网 在中国外交上还存在着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礼尚往来”和“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投桃报李”。这几句古语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曲礼上》:“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对方给予你一个好处,你也要回报对方,礼节上有来有往,方能长久。接待美国青年代表团时,有一个美国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二十四个美国记者是否被允许进入中国?”的回答是:“关于记者问题,就适用你们团长刚才说的在你们当中达成协议的原则,就是机会均等,彼此互惠,就是说,有来有往。”[5]当然可以,如果美国能够热情真诚地对待中国,那么中国也同样允许美国记者的进入,这是一种有来有往,一种互惠。中国与美国之间不计前嫌,既然美国能够派出青年代表团来访问中国,那么中国就能拿出足够的热忱来接待外来记者和代表团,并且作出彼此互惠,有来有往的承诺,使得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有所缓和,并且加速了中国与美国建交的进程,起到了有利积极的作用。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值得提倡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