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苏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时间:2024-01-07 15:5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利用生态足迹法研究了苏州市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现状,通过其很强的综合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苏州市近几年水环境承载力问题,并指出苏州市水环境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保证人们能对苏州市水环境承载力有明确的认知,以便更好的保护苏州市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水资源负载指数结果表明,苏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很高,但是潜力不大,应当在未来水资源管理方面加强民众的节约用水意识教育,以及调整产业结构。92711 毕业论文关 键 词:生态足迹法;苏州市;水环境承载力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deficit and ecological surplus in Suzhou area by u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and studies the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of Suzhou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its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oints out that Suzhou City, the lack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o ensure that people can Suzhou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Suzhou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of water resources load index show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Suzhou is very high, but the potential is not bi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water conservation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futur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 Suzhou city,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目 录 1 前言 3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4 2。1 研究区概况 4 2。2 研究方法 4 2。2。1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5 2。2。2 水资源负载指数计算 5 2。2。3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 6 3 结果与分析 7 3。1 苏州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状况分析 7 3。2 苏州市水资源负载指数分析 9 3。3 讨论 9 结 论 12 参 考 文 献 13 致 谢 14 1 前言源F于K优B尔C论V文N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迄今为止,人类一共发生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结果都是打破了当时的世界体系,战争的目的也都是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和资本市场。可以猜测,如果未来发生战争,必然也是为了资源,而其中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就是水资源了。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或许会有一场水战争。尽管目前而言,离我们有些久远,但这个话题确实是现在着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工业以后,人类意识形态也开始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产业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兴起,产业的增多,各种产业链相互交加,开始大量地消耗着地球上的资源。纵观之后各个历史阶段,水资源都是消耗最多的。 在当时,水资源作为一种最容易获得的资源,人类对此开始了毫不吝啬的挥霍。伴着人类社会的大跨步发展,水资源开始出现各种危机,导致了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兴起,这才促使人们开始对于水资源状况着手调查和研究。学者专家们在长时间的了解之后,发出了水资源危机的警告。水资源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必备。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我们就要不断地进行研究评价,提出更加合理的方式来保护水资源。逐渐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观点也随之出现,水资源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的概念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及人们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增强的基础上被提出[1] 。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