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与古代策论比较研究(2)
时间:2024-01-16 21:5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策论”是经过对策发展得来的。它主要考查应试者儒家经义和政事,让应试者根据其意图进行议论,提出对策,写成议论文,所以称之为“策论”。策,就是策问的意思,要求应试者要逐一对答所提问题;论,即议论时事。宋代王安石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就是改科举诗、经、义取士为经义、策论取士。 一 申论与“策论”的差异 申论和古代“策论”的比较研究,首先要比较的就是二者的差异。申论和“策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它们所处时代和意义不同。“策论”源起于汉代,是一种选拔性质的考试,选拔的是朝廷的政治人才。史载,汉文帝时,文帝先是召集大臣举荐人才,然后让这些被举荐的人参加考试,考试试卷加以密封,只能由皇帝一人打开,皇帝通过对这些答卷的审阅,考查他们的见解是否独到、透彻,进而决定是否录用。一经录用,便开始辅政。当时汉代没有纸,只能将试题写在竹简上,被推荐人要写好几张竹简串起来,于是就有了“简策”。这些“简策”送给皇帝批阅,由皇帝决定通过与否,因此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又被称为“策试”。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汉文帝之后的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才有新的发展。在当时,这种“策试”有两种方式:“对策”和“射策”。“射策”,保密性很强,考前问题密封,和我们当今的规模考试相似,应试者抽签、作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笔试;“对策”,即考官公开提问,应试者当场应答,这也便是我们所说的面试。不管是“射策”还是“对策”,都需要应试者在简策上逐个作答所抽问题,因而“策试”又叫“对策”或“策论”。这种考试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可以说,策论是统治者向有识之士寻求时下治国之策的一种手段。而申论产生于现代即21世纪初,它一改以往公务员考试作文的考试形式,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一门笔试科目。它根据公务员政务的实际需要,通过给定时务材料,让考生依据国情进行作答。申论是现代我国选拔治国人才的一种方式。论文网 第二,两者选拔人才的功能和方法不同。古代的策论考试,首先是皇帝下达诏命,再由诸侯大臣推荐应试者名单,然后由皇帝通过应试者的策试决定优劣。这样的目的是为皇帝和朝廷选择助手,即我们今天的高层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由谁选拔,对谁负责,因为他们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与之不同的是,我们今天的申论考试不是对谁一个人负责,而是为党、国家和人们这样一个社会大群体服务。在选拔渠道上,更为科学、公平公正,不需要任何人推荐,而是国家机关面向社会颁布政策,有意者自愿报名,然后政府统一命题,考生统一考试,各地方各部门组织专业的机构和人员直接选拔,选拔出来的人才便是各种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第三,两者命题的形式和规则不同。探究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可以得知:自汉代到明清,策论只有一个考题,而无任何背景材料。“至于‘策论’的试题,来源很固定,均出自《四书》、《五经》,且要求内容必须以程朱理学相关注释为标准答案。这就压制了考生的思想,无限扩大程朱理学。”[3](P91)从2000年以来直至现在,申论考试已然走过了多少个春秋,经历了由稚嫩到茁壮成长的历程。多年来,申论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字数从几千字到上万字不等,而且这些材料是社会的原型体现,是社会热点或大众传媒的焦点问题,经过出卷人初步加工,得到新闻信息的“半成品”,内容也涉及全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至于如何作答,要求是考生自选角度,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细细研究,不难发现,近年来的申论试题有些答案可以毫不费力的从材料中得出,当然,多数考的还是考生的主观取向。所以说,申论较之于“策论”,为考生展示实力提供了机会。申论的试卷设置也比较科学,它根据职位不同,要求也不同,将试卷分类。作为政治性考试,申论侧重对政治思想考查,同时考查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程度,显现考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的这一特点正满足了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对现实的需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