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与古代策论比较研究(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申论与古代策论比较研究(3)

    第四,应试者在答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改革以来的申论考试,题干中都会给考生一个虚拟的身份,比如“新录用的公务员”、“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等等。可以说,在每一年的申论考试中,考生都会根据题干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角色的角度出发,作答题目。纵然有时不会明确给定身份,也会引导考生定向思考问题,将自己定位成公务员,从公务员的角度进行答题。这和古代“策论”有着质的区别。而古代“策论”考试不然,“策论”的题目不会给考生设定角色,所以考生没有身份限制。考生臣就是臣,民就是民,以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自己的角度,对时事表明观点,抒发己见。如最有名气的通过策论考试被选拔出来的董仲舒,他的代表作《贤良对策》中处处体现这一点。文章中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建立太学”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阐述的,而无任何设定的角色。再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外调之后写下了散文名作《教战守策》,内容主要是说要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富国强兵、居安思危,随时做好作战的准备,并且提出了一些战守策略,实用性很强。显然,这是苏轼站在自己臣民的角度写的,也没有任何设定的角色。

二 申论与“策论”的相似文献综述

一些人认为,申论涵盖了传统作文和“策论”的基本方面,确实,就其目的、依附载体、写作内容以及文章语言表达上,申论与“策论”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考试的目的相似。简单的说,二者都是为了选拔人才。古代“策论”和现代申论,都是为国家服务的,且都具有适者生存的特点。古代的策论是根据时务,选取能够言论政事、献计献策的治国人才;当今的申论考试也是根据时事,为国家选取能够驾驭、处理各种信息,善于出谋划策,关心国家大事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