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淮安城市平面布局初探(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明清时期淮安城市平面布局初探(2)

清中叶以来,淮安经历了“应运而衰”的痛苦蜕变。运河漕运式微、黄河向北迁徙、海运再次兴起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淮安的衰落。加之现存的最早地方志又限于明代,因而淮安城在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史上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关于淮安城市平面布局的研究则更少,晚清民国时期的研究仍限于资料编纂,真正的研究是从建国后开始的。源C于H优J尔W论R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建国以后关于淮安城的研究主要包括书籍和论文两方面。书籍方面,方志类主要有荀德麟主编、由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整理的《淮安文献丛刻》,共20辑50余种,该《丛刻》有选择地点校出版了淮安地方多种旧志,包括明正德《淮安府志》[1]、天启《淮安府志》[2]和清乾隆《淮安府志》[3]、光绪《淮安府志》[4],同时也将淮安历史上各种野史杂记、风土记、笔记等择要收入其中;专著类主要有荀德麟主编的《运河之都丛书》[5]等,共9册,该《丛书》以运河为主线,以明清时期淮安作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黄淮运河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五大中心”为骨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充分论证和解释了淮安的“运河之都”的特殊历史地位;通俗类主要有贾鸿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读本》[6]等。上述研究成果既有比较系统的淮安地方历史文献类书籍,也包括深入研究淮安运河历史文化的书籍,还囊括了一些通俗性读物,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此外,还有部分与淮安城相关的研究论著散见于一些大型建筑史、城市史著作中。如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7]、《中国城市发展史》[8],何一民的《中国城市史》[9]、韩大成的《明代城市研究》[10]、张驭寰的《中国城池史》[11]、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12]等。在这些书籍中,涉及淮安的部分较少,相关论述也比较简略,但我们仍可从中一窥淮安城的概貌。尤其是傅崇兰先生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该书在涉及淮安的部分详细论述了“淮安新城、联城的形成于大运河的关系”,并得出了“显然,三城位置的确定,三城连为一体,都与大运河有密切的关系”[7]91的结论。

论文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泛论整个古代淮安城发展演变的,对明清时期的淮安城发展状况有所提及但不深入,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荀德麟的《运河之都的形成及其嬗替》[13]、赵明奇、韩秋红的《运河之都淮安及其历史地位的形成》[14]和倪明、朱春阳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古城空间演化历程》[15]、王颖的《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16],前两篇文章都是以运河为主线着重论述了淮安城作为“运河之都”的发展历程;后两篇文章则在考察了淮安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后,分析了淮安城空间结构演化的轨迹。以上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淮安城、初步研究淮安城有一定帮助。

第二种是专论明清以来淮安城发展史的,如荀德麟的《三淮城市的由来和发展》[17]、《三淮城市的由来和发展 续一》[18]、《三淮城市的由来和发展 续二》[19](以下均简称“荀文”)。荀文主要论述了清江浦开埠后淮安城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繁荣、漕运衰落后淮安城水陆交通枢纽地位丧失和淮安城市地位骤变、建国以来淮安城逐步恢复生机并迎来新的发展的相关史实,全景式再现了明清以来,直到建国后淮安城的兴衰,对于我们理顺明清以后淮安城的发展脉络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种是针对淮安城某个方面进行的专题研究。如研究漕运的有张强的《漕运与淮安》[20]、江太新的《漕运与淮安清代经济》[21]、姜晓云的《淮安与“南船北马”》[22];研究会馆的有沈旸的《大运河兴衰与清代淮安的会馆建设》[23];研究仓储的有郑民德的《漕运与国脉:略论明代的淮安常盈仓》[24]、研究商品流通的有王元林的《明清淮安商品流通地理初探》[25],此外还有肖启荣的《明清时期淮安城水道管理体制的变迁》[26]、胡梦飞的《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慈善机构考略》[27]等等,以上诸文都以淮安城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为视角,对涉及淮安城的具体内容进行了专题式研究,从多个侧面细化了淮安地方城市史的研究,不仅研究角度更加多样,研究范围更加广阔,而且研究层次也更加深入。这些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淮安城,深入细致地研究淮安城。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