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2)

2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2。1  新型城镇化内涵

传统的城镇化重视城市发展忽略乡村建设,大力支持工业发展弱化农业地位,引导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引发各种各样的大城市病,农村却逐渐萧条 [6]。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打造生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注人本身的需求,而不只是简单的城镇人口增加。新型城镇化的“新”更多的体现在对农村和农民的关注,不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7],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的扩大,改变为以提升城市质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等内容为中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2。2  评价指标体系

2。2。1  构建原则论文网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指标选取的一些基本原则,也要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的特殊性。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主要有综合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8]。

综合性原则: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包含了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等多因素的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多维立体的因素,能够科学全面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主导性原则: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太多,有的相互交集,有的毫无关系,如果把影响因素全部放入评价指标内,那么指标体系将会非常繁杂,尽量选取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能较为直观的体现经济、人口、社会、生态发展状况,避免出现不重要或者重复的指标。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明了、简化,方法要简单易操作,指标应选择能在权威资料中直接或计算获得的可靠数据,有据可查,能够确保数据的质量,提高计算结果的精确度,更不会因为无法获得数据,导致评价体系瘫痪。 

2。2。2  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遵循综合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原则,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四个方面选出16个指标,构建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经济城镇化。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人均GDP、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个方面。

人口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城镇化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3个指标。

社会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医保覆盖率、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个指标。

生态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的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之一,生态问题不容忽视。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清运量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个方面。

表1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代码 指标属性

新型城镇化水平 经济城镇化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