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纳米晶体铜拉伸全场应变分析(2)
时间:2024-11-18 20:42 来源:98705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1
3.1.2拉伸件处理 21 3.1.3标记点制作 22 3.1.4拉伸实验 23 3.2结果与讨论 25 3.2.1硬度 25 3.2.2拉伸曲线 26 3.2.3应变分布比较 27 3.2.4演化机制讨论 29 3.2.5展望 33 结论 35 致谢 36 参考文献 37 1绪论 近十几年,纳米材料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随着尺寸下降到纳米尺度,各种材料都出现了诸如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等奇妙的现象。这掀起了人类认识、掌握乃至利用这些现象规律的热潮。在结构材料方面,随着晶粒小至纳米尺度,金属多晶材料将具有超高硬度。然而超高硬度却以牺牲材料拉伸塑性作为代价,限制了纳米晶(Nanograin,下称NG)的广泛应用。传统加工硬化机制在NG内难以存在,根据霍尔佩奇关系,晶粒尺寸越小,位错滑移越难发生[1]以存储塑性形变。而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在室温下又不足以完全协调NG的变形,所以NG常常刚屈服就发生断裂(断裂延伸率仅百分之几)。这种高强度低拉伸塑性的特点似乎成为NG材料的固有标签[2]。但是,这种脆性并非NG的本征属性,事实上在其他大变形(如轧制、压制等)下,还是能观察到NG大的塑性变形。研究表明,对NG拉伸塑性形变暗中掣肘的便是NG加工硬化机制的缺失,使拉伸时形变难以协调[3]。 关于如何协调纳米晶塑性形变,Xiang等[4]提出将NG固定在可延展性薄膜基底上,并证明这样能有效抑制应变局域化。这种将硬和软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衍生出了多种减弱NG/超细晶(Ultra-fineGrain,下称UFG)结构应变局域化的模型。Wu等[5]提出一种异质薄层模型(HeterogeneousLamella,下称HL),利用不对称轧制和再结晶将粗晶(CoarseGrain,下称CG)嵌入UFG基体中,由此获得同时具有CG延展性和UFG高强度的HL结构。Lu等[2]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urfaceMechanicalGrindingTreatment,下称SMGT)在CG拉伸件上制备梯度纳米结构(GradientNano-grain,下称GNG),进一步消除了因材料不同而带来的NG与基底间的弹性失配,使NG应变集中进一步被抑制,大大增强了NG的拉伸延展性(~60%)。 以上三种结构的核心思想均为——梯度结构,这并非是人类的专利,在生物界中,如贝壳和竹子的组织中都存在着梯度[5],这两者的力学性能均极为优异。梯度概念影响着许多建筑设计、材料加工的理念,GNG结构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人们发现GNG材料中存在着超强的加工硬化[6]。它在简单地将两种软、硬材料结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消除了界面弹性失配对NG延展性的负面效应,同时NG和CG基底之间的梯度层也有效地协调了NG塑性形变,抑制了应变局域化,使NG本征塑性得以展现。 GNG结构可通过多种技术获得,除以上提到的SMGT法[7],还包括表面机械摩擦处理(SurfaceMechanicalAttritionTreatment,下称SMAT法)、表面纳米晶化(SurfaceNanorystallization,下称SNC法)、超音速喷丸法(UltrasonicShotPeening,下称USP法)[8]等。这些技术大都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大塑性变形,使位错剧烈增殖,形成位错胞,最终达到细化。沿样品厚度方向向内,变形程度逐渐减小。晶粒尺寸逐渐增大(但晶粒内可能出现位错塞积、缠结等),而越靠近表面,晶粒尺寸逐渐减至NG尺度,由此构成GNG结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