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建构机制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系研究(4)
时间:2017-01-10 17:1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显然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大众要么被动地接受意识形态,要么可以在意识形态前存在主观能动性。根据社会大众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推测出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如果认为大众传媒只是被动的接受意识形态,那么大众传媒对意识形态有绝对的控制作用,人们只能对意识形态表现出绝对的服从;如果认为受众存在主观能动性,则看到了大众传媒对抗霸权意识形态的可能。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都试图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对意识形态的建构。无论是大众传媒对意识形态的诠释,还是对意识形态的扭曲,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对意识形态进行合乎自己目的的建构。 3.2 大众传媒的社会意识功能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加强,甚至已经逐步取代家庭、学校等传统的教育机构的功能,成为公众获取有关社会意识信息的主要渠道。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团工青妇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参与社会意识构建的功能日益弱化、萎缩。在传统的社会意识构建组织缺位的情况下,新闻传媒在影响公众思想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新闻传媒所传递的社会信息能够广泛、迅速、持续地影响着公众的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于公众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闻传媒主要是通过塑造社会舆论对文护和推广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道德规范起到监督和文系作用。今天的中国,新闻传媒已经成为形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同志曾指出:“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闻传媒正是利用自身特点,通过塑造“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参照系统,影响着公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新闻传媒的社会意识功能可以归纳为“认知和传承”、“正面疏导”、“负面惩戒”这几个方面。 3.2.1 认知和传承功能 施拉姆在探讨传媒对个人的作用时,指出新闻传媒能够向个体提供知识和经验,传播社会文化遗产并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新闻传媒向公众提供的知识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它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社会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模拟“图像”或拟态环境,在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个体形成对社会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 新闻传媒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功能不是指传媒简单地、刻板地把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灌输和强加给公众,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公众的观念,促进某种行为的养成。新闻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为公众构筑了一个强大的认知场,这些信息及观点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影响着公众的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文化心理等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行为取向。“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及时地向公众传递信息……而且为其独特的社会心理作用,在拓展公众视野的同时……改变着公众的认知方式,塑造者他们的价值观认知结构”。 另外,新闻传媒天然地具有传承意识形态的功能。新闻传媒对意识形态的传承主要表现为把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优秀的道德文化精髓传递给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共享本民族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价值规范。通常新闻传媒对意识形态的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纵向传播,即上一代社会成员通过传媒向下一代传递属于自己一代的已成型的思想,实现思想的代际相传,保持意识形态的持续性。下一代的社会成员通过接受上一代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适应角色,遵循规范。另一种方式是横向传播,即新闻传媒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同一代社会成员中扩散、传播既有的社会意识形态,以促使公众形成态度、取向。这样一来,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就在代际和群际中通过新闻传媒传播的渠道实现,借助于传媒的这一主要渠道,社会意识形态得到认知、传承、发展。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