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
时间:2018-09-17 15:2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还是比较巨大的,例如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老子、孔孟的哲学、孙子兵法、禅宗、文官制度、茶叶、瓷器、唐诗宋词,有的推动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进步,有的推动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发展,连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都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那么从清代末年开始,封建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力衰微,积贫积弱,贸易顺差逐渐转变成贸易逆差,而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却没有因为国门的打开而传输出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文化输出的情况才有所好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国文化的输出呢?28285 毕业论文关键词:文化输出、翻译失真、文化自豪感、民族自卑感 一.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进程 (一)“文化输出”的涵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社会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确切的说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输出”则是指媒介由内部到外部的传递过程。 “文化输出”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将本民族或国家历史中长期积淀的精神财富,包括风俗道德、思文方式、宗教信仰、科学艺术、制度等意识形态主动地传播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一个过程。 (二)文化输出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总是随着对外经济贸易而展开的。 1.汉朝(开始对外交往):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同西域的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正如“丝绸之路”这个美丽的名字一样,中国丝绸和瓷器让欧洲各国王室贵族为之着迷,谁穿有中国丝娘耗费无数个昼夜辛苦制成的丝绸,谁拥有被多彩釉料上过色的润泽的瓷器,那才能彰显他在上流社会中的地位,商队还从中国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流,中国古代印刷术、造纸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而1900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从敦煌所骗购的唐代《金刚经》的雕版残本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这就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地区。 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汉朝派遣的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时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日本人至今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爱读唐诗,尤其对三国文化推崇备至。 唐玄宗时,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僧人荣﹑普照随遣唐使入唐,邀请高僧鉴真去传授戒律,鉴真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和药物,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3.宋朝(主动对外交往): 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的政策,欢迎外国人在中国经商甚至定居,在一些较大的港口设立供有外商居住的蕃坊。国家还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市舶司是唐以来设置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政府机构。唐代仅有广州一处设立,负责对外事务。北宋又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等,使外贸规模成倍扩大。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