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输出的思考(2)
时间:2018-09-17 15:2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宋朝时南方物产丰富,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方面,都逐步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宋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造船业发达,北宋时,还制成了指南针;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南移,北宋都城在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国家战乱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时江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平等贸易,友好往来,用丝绸、瓷器换取香料、象牙,每到一处都收到热烈欢迎;所以宋朝的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宋朝与海外各国的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其中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港口陆续增多,增加了泉州、明州、广州等贸易港口,其中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进出口商品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输入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4.元朝: 蒙古建立连通欧亚两大陆、衔接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超级帝国,使东方与西方的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景象。商人、教士与使节的往来更为频繁。元朝与亚、非、欧三大洲的各国建立了多种联系。文化交流的范围空前扩大。 高丽和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程朱理学也传入两国。高丽王国相李藏用对汉文学有很深的造诣,曾出席中国诗人的"文会",被誉为"鸭绿江头老谪仙"(王恽《赠高丽乐轩李参政甥朴学士》,《秋涧文集》卷22)。元朝许多高僧的墨迹传到日本,对日本的书法影响不小。 元朝还同东南亚和南亚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帮助泰国开创了陶瓷业。元朝商人在南海的贸易十分活跃,其中不少人迁居于南海诸岛。 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空前密切,人口交互迁移,文化上的交流也因此更为发达。中国发明的火药辗转经过阿拉伯而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天文推步之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受中国的建筑与绘画艺术影响的圆穹形建筑和绘画的手法与题材,在西亚极为流行。元朝的纸钞制度,曾一度在伊利汗国实行(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七册) 欧洲的贡使、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络绎东来。其中,马可•波罗以他的游记著称于世。极大地加强了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欧洲诸国通过海路和陆路直接与中国建立联系,多次派使臣、传教士和商人东来;中国也派使臣去欧洲诸国,规模之大,地域之广,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5.明清(对外交往逐渐中断): 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当时明朝的贸易占全世界的70%无论欧洲非洲还是美洲,都以中国为贸易中心。当时许多欧洲人到中国来旅游。把中国先进的文化介绍到西方,把西方先进的文化介绍给中国。双方那时候互相翻译了很多经典著作。例如西方把中国的《论语》《孟子》《道德经》《本草纲目》等翻译到西方,西方把《几何原本》翻译到中国。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