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的缺失(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当前文学创作中审美理想的缺失(3)


(三)文学批评家审美理想的缺失
在当前的文学活动中,很多文学批评家没有尽到履总结、解释、引导文学创作应尽的职责,产生许多“金钱批评、友情批评、惊人批评”等。“使文学批评的专业性退场,深度被放逐,立场丧失,功能弱化,理论僵化”,[4]极大的损坏了文学批评的信誉和效果。文学批评具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属性,除了解释和总结文学现象以外,其实,也包含着一定的指引性和预见性。其中,对文学活动的整个观照中应该以审美理想为基础。而当前丢弃了审美理想的文学批评家,被日益混乱而复杂的文学现象牵着鼻子走,不以审美属性中的形象性、自由性、想象性、精神愉悦、预见性等审美原则来批评文学作品,却在名利的功利主义下摇尾乞怜,使文论批评“平面化、泡沫化、市侩化、行帮化”,最终毁了文学批评的声誉和作用。文学批评家摒弃审美理想的同时,也使文学理论开始僵化,不能契合文学的时代性,在面对日益更新的文学现象时,不能有效分析文学环境的各种变化,不能从理论本身的实质内涵中,来总结和解释文学发展的现象和规律,盲目套用各种现成理论,玩理论堆积的游戏,从而使理论泛化。文学批评不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一个个堆积的概念里,早已看不到文学批评的尖锐锋芒,而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派别”“主义”。这种情况,胡适先生当年就批评到“多搞些研究,少谈些主义”。[5]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文学批评更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从文学审美理想的原则出发,结合现代性多个方面来客观总结和评价当前文学的趋势,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三、审美理想缺失的原因
(一)物质欲望的扩张
马克思曾说:“人类天生具有满足其生存需求的欲望”。[6]它从理论上表达了人类追求物质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生产力及其落后的社会形态中,这种物质的欲望变得天经地义无可厚非,这是从满足个人生活需求和繁衍后代需求的本能需要来说明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心智的慢慢成熟,精神需求变成了必需品,特别是它所激发出的热情、能量和希望,曾一度在物质匮乏时期,让很多人战胜了饥饿,从死亡的危险中活了下来。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我们已经从“生产时代”进入了“消费时代”,甚至是“后消费时代”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各种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奢侈品的时候,人们的物质欲望被复活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在物质强大的攻势下转为形而下的世俗欲望,尼采说“上帝死了”不但是对精神统治死亡的宣告,而是对人性欲望复活的宣言。人们的物质欲望急剧膨胀,而精神却在肉体的狂欢中渐渐萎缩,在这样一个时代大环境下,文学审美理想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渗透,使人们物质欲望的扩张蔓延开来,并在集体无意识的相互刺激下成为商品和“商品符号”[7]的俘虏。文学不再具有改造人生和净化心灵的作用,被市场经济捆绑着拽入商品经济的行列,在商品利益至上的本质属性中,文学的审美理想开始蜕化,再也无力对当前的社会现状来做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被物化的人们,在物欲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放弃了精神世界的坚守,审美理想也被直接、肤浅的快感替代,而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又不可能被满足,这样,审美理想在双重的夹击下缺失了。
(二)审美范式的改变
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了科技理性和经济理性的快速发展,并慢慢排挤着人文理性的生存空间。在文学生产依赖于手抄和原始排版的阶段,文学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品,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的冲动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价值,如鲁迅先生所说“为人生”。内心世界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其中最为根本的便是审美理想,一种对美感体验的渴望和对构建美的世界的希望。而在当今的环境中,商品经济介入文学,以电子图像为主的生产技术迅速普及,并且通过网络、电视、杂志、报纸等新媒介快速发展。文学生产传播的方式和群体不断扩大,在商品利益的驱动下,文学的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使文学的内部出现了较大的裂痕。图像影视的飞速发展“使本来就在工业化中单项度的人,其思想进一步被电子时代的图像所俘获”,[8]人们在匆忙的生活节奏中不再对着图书馆遐想,活在当下,及时行乐成为风尚;而学者们则力图将文学的审美理想和人们的现实欲望对接,为此展开了例如“日常生活审美化”[8]的讨论,想借此消解文学理想在文学范式改变中缺失的尴尬,对此童庆炳质疑道“文学的边界只能是根据文学的事实,文学的经验和文学的问题的移动而移动。”[9]文学审美范式向图像、快感和主体泛化过程中,文学审美理想缺失了。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