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泓之战看春秋时期战争礼的变迁(5)
时间:2017-02-07 13:0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三、春秋前期“以礼为固”与后期“兵以诈立”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前期“以礼为固”思想产生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春秋前后战争观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呢?不可否认这种转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以战争礼来严格规范战争活动的时代特点与当时的大中型政权间都有宗族,姻亲关系分不开,对此,管仲总结为:“诸夏亲暱,不可弃也”[4]。而此在《左传》中也有体现,《僖公二十八年》有云:“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也。”另一方面究其社会深层原因: 首先,同三代上帝、天命神权思想观密切联系。夏商时期人们刚从原始愚昧中进入文明社会,依赖自然、崇尚宗教迷信,贵族的统治权力被蒙上神圣外衣,神权与宗教王权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部族力量的凝聚,更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因此渐渐的最初用以事鬼神的礼被深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准则。 其次,春秋前期的战争只限于奴隶主阶层,而其思想又受其所崇尚的“礼”的制约,其军事行动也必然会受到其约束。一方面,当时的教育训练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优尔艺为主要内容,“礼”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战国之前的战争以车战为主,“纠纠武夫”多为“公侯干城”、“公侯心腹”,庶人及下者仅可为布卒,战车是奴隶主权利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先礼后兵”的战争礼也是必然的。 再次,这是原始军事民主思想与习俗的继承与发展[3]。当今学者指出,西周及春秋时代贵族所实行的“礼”由父系家长制时期的礼演化而来,其会盟、大礼、射礼、军祭、卜战、武舞等均可从军事民主制史料中探得痕迹。如其用以操练军队、壮威声势的武舞就被考证是同原始狩猎舞有关。可见,遵循原始军事民主制习俗也是“以礼治军”的重要历史渊源。 (二)后期“兵以诈立”思想产生的原因 而进入春秋晚期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崩乐坏已成趋势,土地私有化,地主阶级出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礼”在思想、精神、制度上的凝聚力遭到破坏[16]。而且,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场形势的复杂化、铁质兵器和强弓劲努的投入使用以及步兵独立作战的运用,使军队作战的机动性大大加强[17],正是由于这种战争形态的变化,“一计之出,可以倾覆百万师;一谋之就,孤军亦可制胜”的阴谋诈术思想开始得到普遍盛行,即班固所说的“自春秋至于战国,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总之,土地私有、地主阶级出现、步兵独立作战的兴起可谓是推动战争观念转变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中,对这种变化起巨大作用的当属于步兵独立作战方式的运用。 步兵产生较早,可以说军队产生始于步兵。在夏朝时,贵族的卫队即为步兵,此时兵车也出现了。到了春秋时期,因为兵车战阵适应了当时诸侯中原争霸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到其鼎盛时期。然而这种兵车也具有体型笨重、造价昂贵、且驾驭困难的弱点,不利于战阵的快捷转变和作战威力的远距离发挥,而且对战地选择有很大限制,只能适用于平原开阔地区作战。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后,诸侯之间的矛盾加剧,战争规模日趋扩大,战地范围也由黄河流域南移至江淮汉水流域,激烈的野战开始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兵车的缺陷暴露无遗,这就需要一种更加机动灵活的新型兵种。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