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分析(3)
时间:2017-02-09 11:1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手机电视的内容有很强的留存性 传统电视节目画面稍纵即逝,受众在观看时,还受到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顺序的制约。虽然传统电视节目有时也有重播,以方便用户观看错过的节目,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电视内容的留存难题。 传统电视的画面稍纵即逝,其内容无法像纸媒一样具有留存性,而手机电视的出现则克服了传统电视这一固有缺陷。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电视,除继承了传统电视的优势以外,还因其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可以轻松实现节目的回看点播。除此之外,手机电视还提供节目内容的下载服务。手机电视的以上优点使得手机电视的节目内容获得了像纸媒一样很强的留存性,传播效果大大改善,一段节目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实现多次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三)手机电视与传统电视相比具有双向互动性 传统电视传播是单向的线性传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经过“把关人”筛选过的信息,很难实现传播过程中的的互动反馈。观众深度参与节目互动是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而这种互动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或者通过互联网平台两种方式来实现。因为要借助第三方的平台才能实现互动,所以节目的互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通过发送短信参与电视节目互动,受众还需自掏腰包支付额外的通信费。这种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节目互动的方式,受众实际参与程度其实并不高。 在这一点上,手机电视则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很方便地实现信息的上行和下行传播,观众可以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用户在收看新闻节目时,通过手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主持人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引用用户的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成为节目内容的参与者、制造者,激发了受众的收视热情,轻松实现了节目的互动。 不仅如此,这种点对点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还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的个性化诉求得到表达,传播者可以准确收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根据用户的收看诉求以及播出节目的收视效果来调整传播内容,整个传播过程充满互动性,整个传播过程达到了良性的循环。 (四)手机电视媒体化 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人的延伸” 。电视媒介是人的视觉和听觉延伸,手机电视则是对传统电视媒介新的延伸。“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 2011年6月30日,在北京诞生了第一个“中国手机电视台”。手机电视依托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的优势资源,一面从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嫁接内容,另外也在尝试逐步建立自己的内容生产体系。独立“手机电视台”的成立,使手机电视表现出像传统电视媒体一样鲜明的媒体化特征。 手机电视另一个鲜明的媒介特征是“自媒体化”。“自媒体”主要是指个人传播,因为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而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等特征,获得了新的媒介属性,成为一种新形态媒介。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手机电视“自媒体化”模糊了传受对象的界限,使手机电视体现出新的媒介属性。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仅1个小时,互联网上出现了了一段地震视频。这一段由新浪拍客上传的摇晃的画面,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扩散,成为广大网友关注的焦点。很多网友通过手机电视观看了这段画面,并在视频下方发表自己为汶川地震中遇难者祈福等评论。手机电视用户在观看视频之后纷纷发表自己感受,这为画面内容附加了新的信息。通过手机视频的转发功能,这段画面又将传播出去,众多网友参与了观看、评论、转发,每个人都参与了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