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渔樵记》文化意蕴解读(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元杂剧《渔樵记》文化意蕴解读(2)


《渔樵记》第一折侧重对朱买臣悲苦境遇的描写,杂剧伊始便是下着纷纷扬扬大雪的暮冬天,捕鱼打柴皆不就。朱买臣十载攻书文章满腹却老来不遇,想着自己应是在翰林院出职的命,可是却混迹柴市打熬成一副穷皮骨,真是“误杀我者也”④。他在对王安道和杨孝先谈起财主的富贵生活时,却说对方假扮儒士,将其贬成了绣花枕头人皮草包,话语间难掩“葡萄酸”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元代官场的混乱无序、黑暗腐败。生活境遇对比的强烈反差体现出了朱买臣以及元代文人遭遇的悲苦。
科举废止,以往金榜题名般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托消失殆尽,仕途无望。大多元代文人为了走出仕途困境,将无法解决的冲突希望寄托在了统治者身上,这一点与汉代朱买臣的境遇极为相似。杂剧中朱买臣因遇着“奉圣人的命……遍巡天下探访文学之士”⑤的大司徒严助,才有机会“暮登天子堂”。而在现实中因为异族统治阶级的压制而无法实现人生理想的文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在了统治者的身上。朱买臣将自己所写的万言长策随身携带,机缘巧合之下给遍巡文士的严助相看,可见在他人看来安于现状、不主动求取功名、丧失了进取精神的朱买臣,也是广大元代文人们,其实是因为仕进无门,缺少机遇,而朱买臣有幸遇上并抓住了机遇。对于元代文人而言,朱买臣能够有此机缘而自己却仍然流落市井,满腹才学半生埋没,果真是“误杀我者也”!文人对朱买臣故事的描写,折射出元代文人心中无法排遣的痛苦。
朱买臣始贫终富,发迹变泰成为达官显贵的经历让人倾羡,他的“负薪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众多读书人的榜样。他有着书生骨气,有着强烈的自尊。当与杨孝先一起冲撞了严助的马头,不同于孝先的“畏罪潜逃”,朱买臣放下勾绳扁担不卑不亢地立在道旁坦然面对过错。但是,他有着一种严重的自我主义。他以板筑、倪宽、甯戚、韩信、白起、苏秦、公孙弘、灌婴等前贤始贫终富的经历宽慰自己,更将自己比作曾在朝歌市里屠渔挨到八旬余才遇上周文王的姜子牙,又说自己能够凭着砍黄桑的斧头便可把月中仙桂根除,难脱自满自负之嫌。直接接受王安道的馈赠,间接接受刘二公的资助,既是对朱买臣当官梦无声的嘲讽,也是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文人贫困境地的真实反映。
朱买臣的衣锦还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谓一步登天,志满意得。角色转换快得令人丧失心智,且挟有一丝报复式的快感。他荣归故里,为了满足虚荣心,用阔气、强势、威严的太守车驾去炫耀;在遇到故人时故意摆出栲栳圈银交椅、吃黄封御酒,报复那些曾经贬视自己的有眼无珠之辈;借张之口为自己传音信,羞辱自己的前妻;王安道在曹娥江边宴请,朱买臣却在腹中揣测暗嘲曾经资助自己的患难兄弟;明知前妻会来,故意命令侍从赶走打搅他们兄弟的人,以及当着众人覆水倾盆让前妻难堪。可见,朱买臣有着狭隘的心态、强烈的虚荣心和报复心理。朱买臣这个典型个体的命运多多少少地折射了这个仕宦心态社会的价值取向。“马前泼水”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部分性格。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