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字句的历史演变以《官场现形记》为例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把”字句的历史演变以《官场现形记》为例

[摘  要]《官场现形记》作为晚清的一部作品,口语色彩浓厚。其中“把”字句使用相当广泛,“把”字句的结构类型多样,语义类型十分丰富,另外其语用功能中的语用表达功能也更加体现了“把”字句这种特殊句型的魅力,并且其语言接近于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句式结构上也已趋于完备,很好的展现了“把”字句发展的历史痕迹,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本文首先从探讨“把”字句的来源和定义入手,展现人们不断认识“把”字句的历史流程,彰显“把”字句作为汉语中特殊句型的魅力。然后逐步以《官场现形记》中的“把”字句为例,从句型结构、语义分析和语用表达功能入手,全面认识《官场现形记》中“把”字句。32177
[毕业论文关键词]《官场现形记》“把”字句 句型 语义 语用表达

    李宝嘉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被称为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李宝嘉,字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官场现形记》一书共60回,作品以晚清官场为故事原型,深刻地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迂腐、黑暗的官僚制度。作品不加遮掩地以当时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群贪婪市侩的官僚形象,他们视钱如命、见钱眼开,俨然是一群无情鱼肉百姓的吸血鬼。他们上行下效,乌烟瘴气,腐败不堪,昏聩无能,成功的绘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作者对贪官污吏无情地进行揭露,使他们丑态百出,总要将现实生活中乘情悖理、滑稽荒诞的丑恶现象集中起来,加以渲染,进行辛优尔地嘲讽。作者采取夸张、比喻、漫画等讽刺手法,为封建社会黑暗的官场描绘了一幅乌烟瘴气的画图。这样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揭露官场腐败的文学著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言上也是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价值。“把”字句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因此也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而对于“把”字句的研究在学术界依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分歧,但足以看出把字句的研究价值。《官场现形记》是清代晚期的一部作品,其语言接近于现代汉语,但依然可以看出“把”字句演变的历史痕迹,其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学界对于“把”字句的研究状况
  (一)“把”字句的来源
王力先生将“把”字句归为处置式的一种。在七世纪以前汉语里处置式还不存在,处置式在较早时期是以“将”字式结构出现的,在早期处置式中,“将”字句较“把”字句试用更加普遍,后来渐渐由“把”字句取代。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谈到了处置式的产生。吕叔湘(1980)曾指出”把“字句里的动词在唐代可以在句子最后,不过他认为这些例子是特别的,都是诗句。而祝敏彻(1957)论述更详,文章提到:“将”和“把”在初唐以前是有实义的独立动词。南北朝以后,“将”经常出现在连动式句子中后来这类句子中的“将”开始虚化。“把”的虚化比“将”晚,是在中唐以后,也有两类。一:“把”+名词+外动词(这是处置式),二:“把”+名词+外动词+名词(非间接宾语)(这是工具语)。到了南宋时,以动词结束的“把”字句渐渐地比动词后有别的成分的“把”字句少了。王力(1958)也认为处置式是由“将”和“把”虚化而产生的。P.A.Bennett(1981)认为在“把”字句的最初形式里,动词后面一定有某个成分。他提出“把”字句是从古代汉语中的“以”字句透过同类现象发展来的。陈初生(1983)也认为“以”是“把”的前身。贝罗贝(A.Peyraube)(1989)不同意那种认为古代汉语的“以”字句是“把”字句的前身,而指出“把”字句是通过语法化转化来的。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