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和刘震云乡村小说比较论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赵树理和刘震云乡村小说比较论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刘震云都一直关注乡村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乡村生活的精品。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一直都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有着相似的民间立场;在叙事方式和语言上也有诸多相似。通过对他们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乡村小说的连贯与递传,以及乡村小说的某些共同特点。33347
[毕业论文关键词]:赵树理 刘震云 民间立场 历史价值观念 叙事方式 语言
赵树理作为新文学史上杰出的“农民作家”因其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对农民生活习惯、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方面的生动描写曾轰动一时,他笔下的农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活灵活现,对于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和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而八十年代之后,新起的一批作家中,刘震云对于农村题材小说的把握令人眼前一亮,他对农村尤其是河南一带乡土人情的深刻把握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题材小说的延续和生命力。他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对农村环境、风土人情以及农民形象的塑造让我们联想起对农村小说创作有重要贡献的赵树理。
一、民间立场
一个作家在创作农村题材作品之前他的脑海中必然有一个关于民间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描写。“民间”是指“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的一个现实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和国家的概念相对,在国家权力中心以及它的主流文化的边缘存在和发展”。 所谓的“民间立场”是相对于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形态对人生、生活乃至世界所进行的民间性关照, 作者用民间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形式或内容来反映来自民间的声音。
(一)平民意识
关于平民意识,白烨曾这样说过“它既包含有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内容,更包含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表达他们的生活、情绪和向往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民意识’也是‘人民性’的别一说法。”
赵树理是一位自觉进行民间性创作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语言特色以及性格都是可爱的,而他本人并不是在远离农民的城市中进行创作的,而是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站在农民的切身利益的立场上表现时代的变化和新政策的实施过程。独特的生活体验使得赵树理与农村的联系十分密切深刻,从而在赵树理的创作方式、语言风格、审美态度等方面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与其他描写乡村小说的作家相比较,赵树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被农民接受,他不像鲁迅那样用指责痛斥的态度去面对农村的恶风气,也不像沈从文那样想象美化农村的优良风气,创造一个理想国。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农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放大了农村所具有的特点的某一方面,他们创作的作品也不是为了给农民看的,而是给生活在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看的,农村题材的写作成为他们想要表达自己某种态度的平台。而赵树理对农村是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观察去描绘,他笔下的农村风俗和农民形象有令人喜爱的一面也有令人不满的一面,像《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的封建愚昧但是又淳朴憨厚令人哭笑不得,二诸葛等老一辈农民的形象在今天看来却是赵树理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农民形象,他将我们生活中农民真实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不仅是给身居高处的知识分子看的,更是为了给农民看的,像《李有才板话》等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容易为农民接受,没有诘屈聱牙的晦涩文字,也没有高深难懂的人生道理,只是用略加夸张的手法将农民的真实生活用知识水平不高的农民所接受的“板话”形式表现出来。在反映现实问题方面,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中关注的往往是农民在新政策的实施下生活是否有所改善的现实问题,反映的也是在新政策施行过程中农民的接受与否和思想变化过程。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