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研究(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研究(4)


在《京华烟云》中有一段曲折的旷世情缘,即木兰、立夫和荪亚三人之间的感情纠结。明明两个人彼此相爱,却受世俗的羁绊不能长相厮守,这是小说中木兰恋爱的写照。如果这段苦恋要在现实当中寻找原型的话,立夫是林语堂,木兰就是他的恋人陈锦瑞。
    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邂逅了陈锦瑞,两人相遇之后很快地相爱。陈锦瑞是上海富商的千金小姐,而林语堂只是一个饱含学识的穷小子。在那个年代里,两人的爱情毫无疑问遭到了门第观念的桎梏和残害,最终劳燕分飞。林语堂晚年在自传中回忆道:“我知道不能娶C小姐(陈锦瑞),真是痛苦万分,我回家时带凄苦状,姐姐们都不明白。”[4]可见,这段苦恋成了他内心永远不愿意向别人吐露的伤。这段爱情虽说不愿倾诉,但是在林语堂心里又无法遗忘,于是就把这位恋人写进了《京华烟云》里,把她塑造成了自己心中的完美女人姚木兰。木兰这个形象或许让林语堂在精神上找到一丝丝安慰,木兰的完美也让他找回到一点点的成功和自信。
诚然,林语堂最偏爱姚木兰,因为在她身上既有着女子的美丽和才智,同时又有男子般的豁达与坚韧。林语堂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1]或许正是木兰这份完美,才让他出此感慨吧。
(二)传统女性的代言人——孙曼妮
《京华烟云》中孙曼妮是位特殊的女子。她既是传统教育下的古典淑女,又是这一教育下的牺牲品。
曼妮很美,一出场林语堂就给予了她很高评价:“好像书上掉下来的一幅美人图”,[2]古典女子美貌的英姿仿佛在她身上都可以找得到。曼妮的父亲是个信奉儒学的老学究,在他影响之下,曼妮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洗礼,并跟中国封建时代里的大多数女孩子们一样,具备了“德、言、容、功”的良好传统。曼妮矜持娇羞,与自己的未婚夫时常保持着距离,她始终觉得恪守礼法才是应该遵守的规矩;嫁到曾家后,她时时刻刻以妇德约束自己,孝敬公婆,照顾养子;平亚死后,她甘愿过孀居生活,守身如玉,直至离世。
曼妮用精神寄托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传统女性的贤德,但是这种诠释似乎也昭示出了她的不幸。平亚身染重病时,曾太太向曼妮提出了“冲喜”的要求,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抉择面前,曼妮深信“冲喜”能挽回爱人的生命,也能信守“指腹为婚”的承诺。平亚死后,曼妮在深宅大院里平静地过着孀居生活,小心伺候公婆、恪守妇道,不敢逾矩半步。这种无形的“妇德”在她心中仿佛已经转化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束缚着自己心甘情愿这么做。日军大屠杀时,曼妮为了免遭侮辱、保全贞节而选择自尽。这无疑是她自我压抑的解脱,也是封建礼教在她身上的终结。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