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阿Q典型形象及人文价值(3)
时间:2017-04-08 09: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首先,我们看到在阿Q生活的环境里,他无法填饱自己的肚子,生计出了问题,只好去尼姑庵里偷萝卜,结果被大黑狗咬了出来,吃不饱肚子,只好离开未庄,到城市里去谋生。其次,阿Q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阿Q总是处于不安全状态。第三,阿Q没有归属感,爱的需要也无法获得满足。阿Q不配姓赵,人家也不许他姓赵,无家可归,无所归属。第四,阿Q希望别人能够尊敬他,与王胡捉虱子,结果没有王胡的虱子大,便有些妈妈的,在王胡的拳头下,自己骂自己是虫子。 所以,“我们认识到阿Q是一个没有人格的艺术形象,现实环境剥夺了他的所有内在需要,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也就无所谓性格。”[5]由此可以认识,阿Q是一个自然人,他的社会性无法实现,他的身份也就难以确定。 (四)阿Q形象的性格探源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及其派生文化是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文化根源 这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的扭曲,在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中,封建社会极其严格的统治制度对于其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和等级制度对于人们安于现状、老实本分的性格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6]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长期对国民的侵略为古老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使民族性格产生了扭曲。 (2)封建杜会落后的小农经济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社会和阶级根源 封建社会落后的思想和小农经济的限制和制约也是促成阿Q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人们仅是满足于自己的社会需求,如穿衣、吃饭等,“对于与自己无关的情况和事情不予以过问,满足于自身的小农生活。”[7]对于世事不予关心,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自我保护心态,习惯于自身的自给自足,在思想方面处于麻痹状态。他们眼界狭窄、过于墨守成规,很难去接受理解新事物,过着自我封闭且狭隘的保守生活,这自然而然地会形成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的思想状态。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影响,为阿Q“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封建社会,农村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思想认识的落后,观念的滞后,意识的落后等使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实践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人们的生产劳动要与现实物质生活等紧密联系起来。这同时也注定了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善良、质朴和仁慈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所以说,封闭的小农经济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社会和阶级根源。 (3)历史上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失败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历史根源 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对底层农民的残酷剥削和统治,农民为了文护自身的权益,被迫多次举行起义,对当时牢固的封建统治造成了相应的创伤,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由于社会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民起义和战争得不到正确的领导,使农民起义过于被动,起义总是被地方阶级镇压下去。虽然在革命失败以后,部分人仍在继续争取自身的权益,但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免笼罩着深厚的阴影。 二、阿Q典型形象分析 (一)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典型刻画和描述,“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也深深抨击了国民存在的劣根性。”[8]然而,阿Q形象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体现在革命年代,对于当前社会来说也具有典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阿Q形象在国人内心深处都有深刻的烙印,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与阿Q一样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其次,阿Q也是国民教育的现实版教科书,许多人在他面前都能看到自身的一些不足。最后,阿Q精神对全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人文教育方面不可或缺的宝贵教材。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