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指示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3)
时间:2020-07-07 21: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从郑老师《故都的秋》“非指示性”教学实录中看,他在这堂课中设置的“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赏析你喜欢的片段。”[15](p23)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当大多数同学反映不喜欢这篇课文之后,郑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试图通过少数喜欢课文的同学及自己的“努力”引导不喜欢课文的同学转变态度,在这过程中用了很多时间来品读、讨论和研究。一堂正常两课时的课程,采用“非指示性”教学就需要多加一到二课时,这必然会对正常的教学产生一些影响,这是一点。笔者再试着站在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学生的角度,发现这些问题十分具有针对性。喜欢所以学习这篇文章,那么不喜欢是否就可以不学?答案显然是不能。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学生,又如何去赏析喜欢的片段?再看课文,里面写得是“故都”的秋,这是作者的“故都”,而非学生们的“故都”。不同地域的学生心中各有不同的“故都”形象,自然不能清晰地感受这里所提的“故都”,又怎么能做到理解课文的真正主旨?余养健先生针对这一实录还提出整个教学中“故都之秋的悲凉之美”[16](p27)这一重要主题被忽略了。学生经过了大半节课的自主讨论,但有些人并未改变想法,应该说这一节课的学习成果是不显著的,由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