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视野下的钱梦龙导读艺术(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对话理论视野下的钱梦龙导读艺术(2)

从钱梦龙老师学生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当时他的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处于“讲书”的阶段。其中老师们上课颇具色彩的大段“旁征博引”、“说古论今”的方式加剧了学生的思维僵化,并使学生“消化不良”。放眼三主思想确定后的钱老师教学课堂,通过《一件小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班通过学生对不同角度问题的提出实践,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深刻地体现。在钱老师的研究指引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表现为绝非仅停滞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表现为学生学习乃至精神的向导。在课堂上,他立志于引导学生读的体验和感悟而绝非某种特定的语文知识,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新课标”中对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极具时代气息。例如,在《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符合学生阅读实情的需要,钱老师摈弃刻意为之的琐碎提问,力求三个大的“话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该环节设计既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又在话题情境下使学生摆脱被牵着走的处境,归还以学生以“主体”地位。然而“教师主导地位”最为被忽视的一点也在钱老师“三主”思想中很好地被体现了,即“教师如何导”的问题。在钱梦龙老师的访谈中,他也提到导读法中的“导”实则就是要想办法“唤醒”(多用提问来贯穿)学生长期被压抑的求知欲望和审美感。这是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观点来论述的,即既要有语言、技能方面的取向,又要有人文、思想方面的追求。诸如此类的语文教学思想都暗含了一个概念,就是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是课堂对话体系中的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则是主动学习的建构者和学习人。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将不难得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我—你”关系。这种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在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地位,以及师生之间是可以进行交往沟通的,更有甚者展露出一种人文精神的光辉。

(二)“训练为主线”是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对话实践”

钱梦龙“三主”思想曾颇受指责和质疑的一项则是“训练为主线”。然而钱梦龙老师笔下的“训练”概念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题海战术的。“何为‘训’?就是教师的指导;何谓‘练’?就是学生的实践。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听、说的实践。”[3] (P16)首先,“训练”概念中的两个个体“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保证了“训练”概念的双向互动性。学生的“练”没有失去其引导机制,教师的“训”亦不乏接受对象。我们仍可以窥见“三主”概念的师生对话理念在整个理论过程中的贯穿。其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对话形式的听说读写实践也必然贯穿于“三主”概念中。所以,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亟待提高,是钱老师“三主”思想中的潜在内涵。一篇课文如果老师一讲到底,或者让学生进行刻板的字词句操练,与“三主”中的“训练”完全背道而驰了。用“三主”中的模式教读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教师的着眼点应放于教读方法的启发,再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方法引导课文中来,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训练的过程中,朝着“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标行进,最终获得与字词句段的零距离接触,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钱老师作文评改课致力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写知识于评改的实践。这节作文评改课就暗含着教师引导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师与生、教与学,在一个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训练”之中取得和谐共振效应的最佳典范。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