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神话中的自我意识(2)
时间:2020-07-28 21: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0世纪神话理论的奠基人,剑桥仪式学派代表赫丽生对宗教有着她独特的见解,她指出:“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宗教看成是高度个性化、精神性的东西。无疑,这是宗教发展的趋势;但是从宗教的起源来看,特别是就古希腊宗教的起源而言,宗教并不是精神性的、个性化的行为而是社会性的,集体的行为。” [2] (P25)赫丽生将宗教与集体情感联系在一起,肯定了宗教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确,个体的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就演变成了集体情感,且共同指向了宗教。可是个体情感又是如何被人们发现和合理利用的呢?在原始社会,人们以自己的感官为主,以己体物,通过自己对外在事物或自然现象的观察,得出带有主观性的结论,虽然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或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在那个蛮荒的年代,人类只是诸多生存物种中的微不足道的一支,如何长久不息的生存在这片大陆,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是原始先民们一生的目标。随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发展,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周围的世界万物有了基本的认识。不过他们的感知与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个人,多数人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认识是从自己出发的,对它们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他们对自然,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了异样的情绪时,所谓的个体情感便产生了,而这种被发觉的个体情感就是最初的自我意识,即人对内心最基本情感的感知,但是一般性的、分散的情感并不足以使人对事物有全面的把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与生活中产生了集体情感,而集体情感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交流使人们确定从众多个体情感中归纳整合出来的集体情感,并学会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从个体情感到集体情感的发展实际就是自我意识在人类头脑中初步形成的过程。在宗教信仰中集体情感的产生是宗教发展扩大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结果,由于这股动力从个体情感而来,从而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触发本质上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宗教信仰在本质上相似或相同,但对每个人来说又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求同存异的同时还使宗教理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自我意识从产生到被外物所触发,再到被人们所察觉并加以整合成为代表多数人意志的集体情感,带有其一定的主观性,构成了宗教产生之初所必需的情感支架,神话的产生同样如此。罗伯特·史密斯认为“宗教在实践层面上由神话和仪式组成,对于希腊宗教而言,仪式并非与教条有关,而是与神话相关。”[3] (P16)人们通过最初的仪式——歌舞,到后来的献祭、竞技等,无一不是反映人类对于神明的崇拜。即使社会的长期发展使宗教仪式逐渐变得僵化,成为人类祈求神明庇佑的一种工具,但是神话却具有可变通性,神话中的种种精神和信念说到底还是由人类的自身所创造和掌控的,人的自我意识依然是神话发展的基石,而宗教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纽带的作用。不过在我们肯定人的个体性的同时,同样也不能忽略人的社会性。只有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群体中,个体性才被称之为个体性,脱离社会大环境的个人最终会消亡。韦尔南指出:“个人并不以纯粹个人的名义——作为承担自身灵魂自救的特殊造物——参与崇拜。” [4] (P7)在宗教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在社会赋予他的角色:公民、族长、祭司、法官等职务中进行活动。保持一种秩序性不管是在宗教活动中还是在神话中都是非常必要的。神明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超然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之外的那种差异性,人类对他们的供奉才得以成立。从本质上来说,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依靠这种地位与身份的不平等性才得以维持的。秩序、身份的存在表明了人的社会性之于个体性有着存在的必要。人的自我意识必须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宗教和神话就是建立在人的自我意识上的产物。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