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筝派”探微+文献综述(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河南筝派”探微+文献综述(2)


(二)河南筝派的发展期
清末民初,有人将鼓子曲中最容易唱的小曲、杂调作为民间歌舞踩高跷的曲子,称为“小调曲”,是河南曲剧的前身。随着时间的发展,鼓子曲逐渐在洛阳等地衰退,只有南阳的小曲存活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为了区别“小调曲子”而称为“大调曲子”,一直延续至今。
(三)河南筝派的成熟期
大调曲子,是河南的一个曲种,源于明、清的北方俗曲,最初是在开封兴起,于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成灾,许多开封地区的古筝艺人为了逃难被迫迁徙,逃往禹县一带,并经由襄县、叶县分别传到遂平、汝南、上蔡、南阳、泌阳等地,使得河南筝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走向成熟。河南大调曲子大多是板头曲与牌子曲,其中板头曲是以一种合奏的形式出现在演唱前,为演唱做准备,是河南筝派曲目的重要来源。
二、河南筝派的艺术特征
(一)河南筝独特的演奏技法
区别于各个古筝流派最鲜明的特征是演奏技法,河南筝曲中强调使用右手大指与中指,而左手是“以韵补声”,有按、颤、滑、揉等指法。民间传说的一首《掐筝诗》详细概述了河南筝曲的演奏技法:“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指轻弄弦。须知左手无识别,按颤推揉自悠然。”
1.河南筝的拇指靠弹重托:指右手的大拇指在弹奏后要靠近相临的弦。河南筝曲中拇指的“摇指”可分为“密摇”和“游摇”两种。
“密摇”:是指使用腕部作为活动的主要部位,驱动整个大指的连续快速的托劈,指法顺序为先托后劈。其特点是音头重、密度大、连续性强,音乐效果强烈。河南筝曲中的大指摇总是配合左手的“揉、颤、按、滑”同时进行,使乐句一气呵成,并将旋律一次次推向高潮。
“游摇”:是指在弹奏筝曲的时候,右手从靠近筝柱的地方开始,逐步弹奏到岳山处,造成音色渐渐变亮和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左手在按弦时,边滑边颤,滑音的音程为下行区间的小三度。用来表现筝曲的悲情色调,这种指法最初由曹东扶先生所创。
“倒踢正打”:是指中指迅速地向外弹起,经常与大指托连用。这是河南筝特有的一种指法。由曹东扶先生所独创,演奏起来更加方便,音色也更有张力,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大指托劈”:在河南筝曲弹奏中,右手大指在托劈时小关节是不弯曲的,直接托劈。且在弹奏时,托劈均为有力度、有爆发点的弹奏。
2.河南筝派左手的最大特点是“以韵补声”,左手使用按、颤、揉、滑等演奏技法,弹奏出大颤音、小颤音和上滑音、下滑音等,使旋律得以装饰,增强了音乐的艺术特色。                
    “大颤音”:指的是左手在揉弦和颤弦上幅度较大,形成了大三度、小三度的变化音色。                               
    “小颤音”:是左手在按、滑音上反复吟弦,所引起的震颤效果,更多的用于表现痛苦、极度悲伤的情绪,如:乐曲《陈杏元和番》对此指法的体现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