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的采访技巧研究和启示(3)
时间:2016-12-03 16:4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随后,记者在一篇被网络曝光的论文中找到了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荫士安和汤光文等人。刚开始,他们二人都坚定地表示自己不知道此事,后来王志通过搜集资料,一步步的调查取证,终于使荫士安等人道出了事情的事实,并且他们还主动拿出了当时在现场拍摄的照片作证。就此,事实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二、《新闻调查》的采访技巧剖析 采访是一个新闻记者必备的专业技能。《新闻调查》多期节目的成功播出,充分证明了其出镜记者的采访是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采访姿态——平等视角与人文关怀 《新闻调查》以前的老记者柴静在其新出版的书《看见》里说“我只关注新闻当中的人”,其实,《新闻调查》所做的工作就是“只关注新闻当中的人”,因为《新闻调查》每一次对事件真相的探寻最终的落脚点都归结到了人身上,而对“人”的关注又使得节目本身充满了人情。 1.平等视角 “采访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沟通”, 沟通的前提是平等,所以在《新闻调查》里所有采访对象都只有一个身份,没有尊卑贵贱之分,高官面前不胆怯、囚犯面前不傲慢。 2001年9月,《新闻调查》做了一期有关沈阳市“慕马大案”的调查,对此案的主角慕绥新进行了专访。慕绥新曾经是沈阳市的市长,后因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捕入狱。采访在大连一家医院里进行,面对有点落魄又病怏怏的慕绥新,董倩喊得不是他的名字而是“老慕”,这让许多人诧异。没想到面对一位犯人,董倩也能如此尊重他。 2.人文关怀 从目前来说,运用情感已成为《新闻调查》节目表达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调查》节目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已成为它聚集人气、提高收视率的法宝。《睡在桥下的兄弟》正是这样一期节目。 2012年12月29日,《睡在桥下的兄弟》播出。该节目中,当时的出镜记者王晓清身在河南郑州的立交桥下,她的对面站立的是一群正在等待接活的农民工兄弟。记者王晓清以探寻因死在立交桥下而成为社会焦点的农民工刘红卫的生前情况为采访由头,然后步步深入,先后采访了曾经为刘红卫出诊的郑州市某医院、负责街头救助的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以及刘红卫的家人等一系列可能涉及此事的相关人员,将他们的各种的声音再通过话筒和镜头如实传达给受众。 “如果政府给你们提供免费住的地方,但距离立交桥这比较远,你们愿意去吗?”王晓清得到的回答是“不愿意,因为每一个雇主都不会跑到旅馆里面找工人。”通过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记者王晓清顺藤摸瓜地牵出了立交桥下农民工拮据而酸楚的生活现状。为了能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多带点钱,这些靠做搬运工等苦力活的农民工舍不得住旅馆,忍受着寒冷蜷缩在立交桥下过夜,一边心里惦记着家人,一边期待着雇主们的出现。 因为媒体的曝光,郑州市做出了所谓的紧急预案,不准农民工再在立交桥下露宿,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免费睡觉的旅馆。记者王晓清再次大晚上深入旅馆询问那些农民工的感受,这让我们再次为记者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再比如,2006年1月12日播出了节目《文明城市的诞生》,在问及他们对自身的看法时记者问了这样的问题,诸如“夫妻俩都干这个?”“那很辛苦,我刚才听老李跟我讲你们干这个工作很辛苦。”“对于你们这一个群体,你们最想要从别人的目光中看到什么?” 等,都体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