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亲情题材诗(2)
时间:2021-05-06 09:5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1](P219) 杜甫一个人漂泊他乡,夜晚因怀念家人而难以入眠,只有一纸家书能带来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而自己对妻子、儿女的牵挂也只能凭家书寥表慰藉。在外漂泊了多年,杜甫的心中一直记挂着他的“老妻”。从《月夜》中可以看出在杜甫的心中,“老妻”的形象是惹人怜爱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P76) 这首诗写于天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击潼关,杜甫带着妻子儿女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之后他企图去灵武,为了平叛效力,但是却被叛军捉住。这首诗是杜甫望月思家,在长安秋夜里想念妻子而写的, 诗作侧重表现了对妻子儿女的怀念, 想象力极其丰富,刻画得细致入微。本来作品的落笔点应该是诗人自己 “独看” 长安之月, 而忆鄜州,但是他却从妻子“独看” 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写起, 相对望月思人, 揣彼忆我。感情自然而然又深进一层。诗人当时最焦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难测的处境, 而是想到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担忧便坐立难安。所以他悄焉动容,神驰千里。仿佛看见了妻子在月光下因为思念丈夫而久久不愿入室就寝, 以至香雾沾湿了云鬓,微弱的月光里双臂寒冷。每当想到妻子为自己的安危闷闷不乐而夜不能寐的情景时,诗人不免伤心、流泪。最后诗句又表现了诗人独自望月,想象着将来与妻子团园时, 夫妻同倚帷幔, 再也不用因为离别而伤心落泪, 并立望月的情景, 以宽慰现在分离的哀思。但是偏偏“何时”一词又流露出无限的惆怅, 感叹这令人期待的团聚一天究竟何时才能到来! 可见诗人钟情之至。 在《杜甫诗歌鉴赏辞典》中由一段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 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 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 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 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2](P57) 在诗作《北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杜甫夫妻相聚时悲喜交加的情景,有久别不见而重逢产生了喜悦,但是又有亲眼目睹家人的穷困潦倒, 这些都使诗人悲喜交至: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 旧锈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短褐。[1](P92) 这些写出了杜甫进家门看到妻子时放声恸哭的情景,直接表现出杜妻平常生活的艰辛困苦,以及她一人努力料理家务的辛苦。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1](P92) 一个“瘦”字包含了多少对妻子的怜惜,他注意到妻子憔悴瘦弱的面容,也注意到她恢复了往日的神采,“面复光”不单单是因为略施水粉,更重要的是因为心情的改变。[3] 杜甫的慈父之情经常流露于对子女的关爱上,在《月夜》有两句是这样描写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