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彝尊前后期田园诗看诗人创作的变化(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朱彝尊前后期田园诗看诗人创作的变化(3)

可见,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人的生活中没有了战争流离之苦,处在和平盛世的年代以及诗人年龄阅历的增长及人生经历的不同,诗人后期的田园诗没有了前期的战乱之苦,流离之苦,而是多了几分静谧、平淡,表现出了一位淡泊宁静的隐士形象。特别是被后世传诵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以及《西湖竹枝词六首》,是诗人后期描写田园风光的典型代表,诗人通过这些呈现出盛世祥和的场面和宁静安乐的民风民俗。诗人以鸳鸯湖和西湖作为描绘的对象,将康熙盛世下的政通仁和、百姓和乐在这一组诗中生动的表现了出来,读之轻快明朗,与前期形成鲜明对比,再也没有前期的战争的影子。文献综述

二.诗歌手法及风格的不同

朱彝尊前后期的诗歌在手法及风格方面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前期的拟唐手法明显,后期则偏向于模拟宋诗的写法。洪亮吉论朱彝尊的诗歌创作就有:“晚宗北宋幼初唐”。

     朱彝尊的前期拟唐倾向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诗歌风格上。他说:“学诗者以唐人为宗径,比遵道而得周行者也。唐之有杜甫,其犹九达之逵乎。”在这里,诗人是明显尊崇唐诗的,主张诗歌的内容是表达情志,反映现实。

     诗人前期的诗,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这一时期他所作的田园诗,通过对农村的描述来反映整个社会现状,更多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抒情上也是慷慨沉郁,情感表达上虽不能淋漓尽致,但也能反映现实的苦难。如他前期的一首《悲歌》[3]

             “我欲悲歌,谁当和者。四顾无人,茕茕旷野?”

      这首诗虽是简单的四句,但是其中的感情却是深沉凝重的,基本上奠定了他早期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凄、感情沉郁,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惋惜与痛恨。杜诗中多是直抒胸臆之作,杜诗中有关于安史之乱的作品,重在反映现实。朱诗的前期创作也是如此,诗歌感慨沧桑,沉痛激切,但是朱诗却没有杜诗的直接,没有情感的自由流露,而是有所保留的。

      后期的田园诗,显然没有了前期的悲而转向和、由沉郁顿挫转向平静、由慷慨转而明快,具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所谓的宗宋,主要表现在模仿宋人诗歌创作风格和引用宋代文学两个方面:宋诗多是以俗为雅,明快洒脱,这在朱彝尊的后期田园诗中是常见的,如他的《乌石村》“乌石村深一水湾,家家吠蛤闭柴关。”看似日常生活中的一小幕,但是它给人的感受却是极清,极静,一幅恬静的田园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中引用宋代文学也是很突出的,如:“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这句诗中就引用了宋代诗人方回题竹杖诗“秀州门外鸭馄饨”一句。

      后期的田园诗在艺术上由激昂抒情,慷慨忧愤过渡到深沉凝练、含蓄蕴藉。如他的《天游观万峰亭》,《延平晚宿》等诗歌,处处都显示着和谐质朴,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与前期的诗有着很大的不同,他在论词上的推尊姜夔,张炎的以清空纯雅为宗,也很好的表现在了其诗上:生动形象的描绘,清丽可读的文风,是他后期田园诗的一个主要特点。

      综上可知,诗人后期的田园诗风格偏向于明快凝练,畅达脱俗,不再有早期的慷慨沉郁、实事不济之感,多的则是平和冲淡、轻快明丽。

三.后期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学人之诗”,所作诗歌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并重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