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孙少平人物形象比较分析(2)
时间:2021-08-30 20: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他们都是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所以骨子里都有着文人的傲气 ,对父辈生活方式的叛逆性格就是他们走出去的动因,这种摆脱农村生活的心理和坚定执着的倔强实际是路遥自身性格特征的反应。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是喜欢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的年轻人,这些都是与路遥读书时候的经历类似的。路遥童年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这种坚毅向上的性格,路遥的童年是曲折坎坷的,出身于多子贫困家庭的他,小小年纪就过继给他的大伯,这样的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路遥肯定心理有巨大的童年阴影,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有着一种白日梦的创伤感,我不这样认为,路遥的童年经历虽然坎坷,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快乐。路遥的好友作家海波曾在回忆中说过:“路遥的童年(特指过继给大伯后)不仅有苦难的记忆,更多的是奋斗的快乐。一个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都以现实作为参照物,所以,败落户子弟回忆童年,尽是美好;寒门出身的英雄回忆童年,多有苦难。路遥的名声和成就,令人们放大了他童年的苦难,而忽视了他的快乐。” [1](p5)这充分说明路遥的这种性格是在当时的生活背景下磨砺出来的,他虽受过苦难但小小年纪就已懂得为自己的前途争取。学生时代的路遥因为别的孩子比他条件好可以去电影院获得新的知识,他便因此决心多看时事报纸来弥补精神上的匮乏,这使他养成了钻研文学的习惯。作家海波提到路遥过继的原因,路遥的这种追求上进的性格决定了他自己的选择。在亲生父母决定给没有孩子的伯父过继一个孩子时,作为长子的路遥自愿要求过继给伯父,因为这样他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机会求学。因此,《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中路遥以自己的经历作为参照精心塑造了这样的两位知识青年,就如高加林所说的那样,“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土地的奴隶。”路遥对他们的这种性格是持肯定态度的,路遥借用巧珍妹妹巧玲的话说过:“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2](p213)这正是高加林和孙少平共同性格特征的体现。 当然孙少平和高加林表现出来的共同品质不仅仅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方面,还表现在对爱情追求的精神层面。他们在获得各自真正的爱情之后,都有勇气战胜愚昧落后的封建舆论,突破这层累积了几千年的束缚,不在乎外界的闲言碎语,勇敢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大胆地与自己心爱的人走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在爱情方面的突破。这种追求爱情与自由的性格是他们共同的进步品质,这就是他们相似性格特点的体现。 (二)强烈的身份意识和自卑感 前后的年代尤其是陕北一带,农村的贫穷现状即是当时中国经济落后的缩影。在两部小说中高加林和孙少平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父辈的软弱以及家庭物质条件的匮乏虽然没有打倒他们,但由贫穷滋生的身份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地藏在心中。从学校到社会,这种意识在他们内心总是若隐若现无法彻底抹掉。 孙少平在原西县上高中时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拿剩下的黑馍,饥饿与贫穷并没有打倒他,只是害怕富家子弟的瞧不起,所以同样当他看到跟他一样贫困的郝红梅时便产生了一种亲近和同情,因为在物质上他们是一类人,情犊初开的他很愿意接近这样的女子,然而郝红梅并不看重他的才华转身投入了家世优越的顾养民,因为她知道孙少平的境况,他只是一个贫困农民的孩子,这种嫌贫爱富的现实也是造成他产生自卑感的原因之一。高加林在被挤掉教师的职位之后,曾为了争取生活费用去县城卖蒸馍,因为强烈的自尊感导致他不敢开口叫卖,同时他也怕碰到熟人笑话,毕竟他曾也是村里的教师。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