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中风雅精神(2)
时间:2021-08-31 20:1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如《观刈麦》中,白居易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农民们异于常人的心理:虽“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气” [1](p13),却坚守岗位,珍惜这样的酷暑时光,只为一个家庭的生计问题。而贫妇倾诉的遭遇将“征税”这个恶劣的社会现象摆在眼前,反映了当时农民们的生活举步维艰,渴望能改善现状的心情。“念此私自愧”更是将一个博爱善良,勇于面对现实、描摹现实的作者展现得淋漓尽致。 《卖炭翁》中,诗人娓娓道出了老翁本就惨淡的生活境遇,已经令人心酸不已,为他担心,却有宦官手持朝廷的文书抢夺他赖以生计的救命炭火,“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如同强盗般的行径,令读者攥紧拳头,这或许堪称中唐时期宫使无耻得没有下限的真实写照。[9](p54) 《杜陵叟》中,广大农民群众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旱灾横行,颗粒无收,却还有地方长官抢夺老百姓的衣食。受到天灾已是万般不幸,却还有人祸加之,无疑将百姓逼向了绝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将贪官污吏比喻成虎豹豺狼,揭露了他们横行霸道、搜刮民脂民膏的罪恶行径。 《宿紫阁山北村》中,诗人和村民本是融洽平和地相处,却有不速之客“夺我席上酒,掣我手中飱”,还砍掉了主人精心呵护了30年的树,这是禁卫军打着为皇家采伐树木的旗号做出的强盗行径。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将事件清晰记录下来,道出了中尉及其手下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对宪宗用人不当的批判。还有很多描写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的诗歌,如《买花》,凸显出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花朵的确娇艳美丽,可那百花盛放的美景却是奢侈高贵的买花者榨取贫苦劳动人民的赋税换来的,诗人用数量上的差距将权贵腐化的生活描摹地更为深刻。《采地黄者》,“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穷人们早已食不果腹,可看看富贵人家的马,待遇却与穷人们是天壤之别,道尽了农民们贫苦悲惨的生活,诗人为劳动人民发声,同情之心溢于言表;《新丰折臂翁》中,老翁竟是为了躲避征兵自己用铁锤砸去一臂而残疾六十载。社会动荡,朝廷穷兵黩武才使这位命运悲惨的老人,在残缺中度过余生。诗人用敏锐的目光关怀着百姓的生活,并以现实的笔触生动描摹,令人感怀。 (二)悲悯众生,感愧自我 诗人用悲悯的眼睛注视这个世界,上至国家、王公大臣,下至布衣贫民都是诗人关注的对象。《新制布袭》中:“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穷人。”诗人在思想上并没有拘泥于阶层区别,没有将自己特权化,与杜甫《茅屋为东风所破歌》相比,他的人道zhuyi有很大的突破,他并没有局限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而是跳出了“寒士”这个层面,转变为对天下所有贫苦人民的深切关切与同情。 白居易在关注现实生活层面更为进步的是,他不仅以诚挚的言语叙写广大贫困人民的遭遇,抒发对他们深切的关切与同情,并且能够表达对平民与统治阶层苦乐不均的感念与惭愧。《秋居书怀》,“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诗人为官定期领取俸禄本是应该的事,可他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辛勤劳动过,却享受着农民们挥汗洒雨的果实,因此“持此知愧心”,感到无比的羞愧,这样的悲悯无疑使诗人对现实zhuyi的理解及风雅精神的传承迈向了更高的台阶。 作为一个封建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白居易能够带着真切的悲悯去同情关注百姓生活,甚至表现出对民众与统治阶层苦乐不均的感念与惭愧,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诗经》以来“风雅精神”的传统,感情赤诚真挚。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