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中风雅精神(3)
时间:2021-08-31 20:1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 以政治道德意识之强烈,抒写本真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继承了汉儒以来的“美刺”之说,并且在“刺”的作用方面更加深入发展。他认为诗歌的神圣职责在于“考察时政,泄导人情”。因此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揭露了江河日下的中唐社会各种黑暗的现实。诗人的政治道德意识尤为强烈,立志做到“有阙必规,有违必谏”。 (一)频繁上书,以谢天恩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世敦儒业”的家庭,虽日渐衰落,却也是中小官僚家庭,从小倍受忠君思想的影响,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元和三年四月到五年五月,白居易曾有过一段官至左拾遗的经历。在此期间,他恪尽职守,频繁上书,并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弥补时政上的错漏。朝廷的昏聩无能、达官显贵的荒淫无度、中小官僚压榨百姓横征暴敛,以及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统统暴露在诗人的一杆笔下。他遵从先人的道德教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风雅精神”,做到了“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 [11],用诗歌抒写内心的声音,本真直白,不加粉饰,只为“愿得天子知”(《寄唐生》)。文献综述 “观白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是《新唐书》中对白居易的赞美之词。诗歌对于白居易而言,更多为进谏的辅助手段,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他的“兼济”之志,进可心怀天下,退也可淡然自持,在把持儒家信条的实践中严格贯彻奉而始终的风雅精神。前期,天下利益无所不言,在达的前提下试图兼济苍生;后期,“灭除残梦想,换尽旧心肠”,磨平棱角,以平和心态,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变得更为深刻。 (二)针砭时弊,无所畏惧 白居易没有拘泥于“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在对民众凄苦艰难的生活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对王公贵族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提出了言辞犀利的批判与揭露。《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讽喻诗,语言直接锋利,观点深刻鲜明,描绘了诸多黑暗的社会现象,犹如当头棒喝,在黑暗势力面前敲响了警钟。白居易自己也在《与元九书》中也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权贵们对诗人揭露的行为不仅恨之入骨,还有惧怕,因此诗人才会一度被贬至江州,放逐天涯。 《秦中吟·轻肥》前十四句从宴会排场、衣着奢华、山珍海味等方面,极尽所能地描述了内臣生活的骄纵奢侈。结尾“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形成强烈的反差,揭露民不聊生的根源是当政者的强权腐败,弃百姓于不顾,令人心惊。未着一字评论,讽刺之意尽显,矛头直指当政者。 《杂兴三首》(其二)中也运用了这样的讽刺艺术手法。诗人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越国君主声色犬马,耽于享乐的生活。为了种植荷花不惜引水入宫而不顾城门之外,稻田失去了水源的灌溉,干枯而死,这对百姓而言是天灾还是人祸?诗歌讽刺时政,敲响警钟,提醒当政者不要重演越国的悲剧,励精图治,心怀百姓才是应有的态度。 在《秦中吟·歌舞》中,白居易的视线不仅仅关注底层百姓了,他甚至将目光注视到了囚犯身上。秋官和廷尉是主管法律和牢狱的官僚,他们本应该承担着维护法律的正常实施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可灯红酒绿的生活在不断上演,他们只顾吃喝玩乐,“中有冻死囚”根本不在他们的视野中。诗人以点带面,控诉监狱的黑暗,批判官僚目无纲纪贪图享乐的罪恶嘴脸。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