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初徐州琴书艺术述论(3)
时间:2021-09-02 20:2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实际上徐州琴书发源于明清小曲。明清小曲是当时各地民歌配以乐器伴奏的歌曲形式,伴奏乐器通常包括三弦、坠琴、琵琶等,以上所述乐器可以同时伴奏,有时也只使用一种乐器伴奏。徐州琴书早期的艺术形式通常以三弦、丝弦作为伴奏乐器,因此最初称为“丝弦”,而扬琴成为徐州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则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但是清至民初扬琴艺术已经引进了徐州琴书。自扬琴传入中国广东沿海一带后,仅用了百余年的时间便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在徐州的流传主要得益于便利的水路交通。[4]早在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留守杜充人为地决开黄河堤防,黄河水沿泗水南下入淮河,从此开始了黄河流经徐州长达700余年的历史。至元一代定都大都后,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政府组织开凿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便于南粮北运,这样一来原济宁至徐州的泗水河道和徐州到淮安的黄河河道便作为运道的一部分,被纳入了南北漕运系统。[5]运河和黄河的流经,徐州的水路交通发达,为扬琴在徐州的流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运河一带自古便是文化交流兴盛的区域,扬琴自运河沿线传入徐州一带,经过民间艺人的努力将扬琴与地方音乐结合,形成了现在的徐州琴书艺术。目前文献记载中,扬琴最早成为徐州琴书的伴奏是清朝同治年间,睢宁艺人庆延举师从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并把扬琴艺引进丝弦。[6](480)李义成是苏北琴书(所在地宿迁)柴门的创始人,宿迁同样是运河水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发达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扬琴与各地不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时期琴书艺人已使用扬琴,但是扬琴还未成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使用也未普遍,徐州琴书仍称为丝弦。 三、清至民初徐州琴书发展概况 (一)徐州琴书艺术的表现形式 徐州琴书在兴起之初,音乐唱腔、曲牌和表演等还处于比较简单粗糙的状态。因为徐州琴书最先是民间百姓自娱自乐的衍生品,主要在农村流行,没有专门的艺人。而琴书艺术的受众也主要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受到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的限制,徐州琴书在音乐唱腔、曲本、表演等方面呈现出通俗、单一的特点。 徐州琴书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流行的小曲和民间小调。由于徐州地理环境优越,尤其是发达的运河水运,交通便利,商品经济繁荣,最初是农民自娱的小曲和民间小调开始向城市传播。徐州作为运河沿线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大量本地、外地的商人往来云集,而人员流动频繁促进了文化交流。当时徐州不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发展区,更促进了各地文化艺术在运河区域的交流和融汇,如丁丁腔、柳琴戏、梆子等。除了当地的民歌民谣,外地流入徐州的各种曲调使得徐州一带的小曲更加丰富。“徐州琴书演唱的音乐、曲牌均以流行于徐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歌谣、号子为基础”[7]。此时,一些明清小曲已经被民间一些业余玩友和育婴堂的学员传唱,甚至已经开始流动演出,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李声振于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中有记载“窄样春衫称细腰,蔚兰手帕鬓云飘,霸王鞭起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题下有小注两行“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名为叠段桥,甚动听。”这段词描述的正是徐州沛县唱曲艺人在北京表演的情景,表演的曲目为叠断桥,以后徐州琴书发展的各个阶段,叠断桥都是作为主要曲牌流传下来。由于这一时期的小曲多是没有故事情节的歌词,为了迎合观众的欣赏习惯,一些业余玩友和艺人开始用单个曲牌编演有情节的唱词,因表演者多为育婴堂走出的盲艺人,被称为“唱瞎腔”。唱曲儿和瞎腔的音乐表演都是单曲演唱。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