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中琵琶的演奏魅力(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江南丝竹中琵琶的演奏魅力(2)

致谢 12

1  绪论

江南丝竹是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一带。江南丝竹乐曲主要来源于民间,其次来源于古典乐曲。来源于民间的有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分别是《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来源于古典乐曲的有《霓裳曲》等。江南丝竹乐的主旋律主要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琵琶、三弦、扬琴等其它声部的乐器则作为伴奏出现。这些乐器根据一定的民族化织体特点灵活自如的相互对比、烘托,相互协调,演绎出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的曲调,旋律抒情典雅,曲调宛转悠扬,表现出江南人民勤劳朴实,优雅含蓄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江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江南丝竹不仅是江南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音乐传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琵琶作为江南丝竹乐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用其独特的音色、多样的演奏技法等表现力为江南丝竹音乐增添色彩。它既能表现欢快喜悦、活泼流畅的曲调,又能表现婉转悠扬、抒情柔美的曲调,在合奏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演奏艺术,从演奏技法、加工手法等方面阐述琵琶在江南丝竹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论文网

2  江南丝竹概述

2。1  江南丝竹音乐的历史

“丝竹”二字,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性质将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1] 。先秦典籍《礼记·乐记》中记载“金石丝竹,乐之器也”[2]。汉代出现的“相和歌”是汉代在北方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原始的民歌只是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在徒歌的基础上加上了乐器的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有竹笛、古筝、琵琶等,在《晋书·乐志》中记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唐代根据音乐歌舞的特点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一般3~12人,用丝竹乐伴奏,以抒情优雅见长,音乐细腻。宋元之后,随着杂剧艺术的发展,“丝竹乐”产生了一种新的合奏形式“弦索”,本来只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当中,后来逐渐成为独立的器乐品种,其中由蒙古文人明谊所编著的《弦索备考》中演奏乐器就是以琵琶、弦子、筝、胡琴等乐器为主。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得到了很大的重视,音乐家们把丝竹乐广泛的应用到戏曲、歌舞的伴奏中,戏曲音乐在这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音乐家们通过对苏南、浙江地区“丝竹乐”的研究、探讨,在“丝竹”前面加上“江南”二字,“江南丝竹”之名由此诞生。

2。2  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

2。2。1  传统编制

江南丝竹的传统乐队编制是以丝弦乐器和和竹管乐器为主、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为辅,这些乐器在演奏风格上都具有非常浓厚而独特的的地域文化色彩。江南丝竹乐队属于小型器乐合奏,所以所用乐器都属于轻便型,乐器的件数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是一人演奏一件乐器,有时也会出现一人演奏多件乐器的情况,这时就会出现演奏乐器多于演奏者的现象,所以江南丝竹传统乐队的人数少则3、4人,多则7、8人即可。综上所述,传统的江南丝竹乐队,具有小型、轻便、精炼等特点。

2。2。2  现代编制

二十世纪开始,文人音乐家们“以乐会友聚会”,为追求雅致对传统的古典乐曲和民间小调进行了整理和改编,其中著名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琵琶文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它标志着江南丝竹新曲改编的开端,自此这一类新编乐曲则被称之为“新丝竹”。 (责任编辑:qin)